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十九大代表杨小玲:帮聋哑孩子长本事 帮他们圆梦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10-11 06:42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杨小玲 本人供图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曹斌)9月29日上午,一袭黑衣、长发披肩的杨小玲在学校舞蹈室指导学生们排练。她观察每个孩子,比划双手,纠正他们的动作。排练间隙,孩子们挽着杨小玲,用手语说笑。

  从教师成长为武汉市第一聋校副校长,从普通党员到十九大代表,杨小玲的工作越来越忙,心中的牵挂从未改变。帮聋哑孩子圆梦,是她坚守了27年的信念。

  用舞蹈讲故事

  助力残障孩子看世界

  当年从武汉幼师毕业的杨小玲,偶然接触到一群爱跳舞的聋哑孩子,他们虽有些生硬,却无比专注的样子,让她落泪。她义无反顾进了聋校当老师,选择和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一起。

  她教他们跳舞。27年来,几乎每天长达三小时的训练。她自创了一整套独门方法,敲击大鼓、拍手拍腿、触摸音箱感受震动,都是她引进的技巧,只为让孩子们“听”见音乐。

  舞蹈成为这些孩子看世界的窗户。讲述伯牙与子期知音故事的《琴觅知音》,展现洪湖荷塘美景的《渔恋》,表现楚文化的《楚风乐韵》……无论传统文化、历史事件还是人生哲理,在杨小玲手里,统统成为舞蹈作品的素材和灵感来源。“我希望用舞蹈为孩子们讲故事,让他们在跳舞的同时学到知识,感受积极向上的生活精神”。

  27年来,杨小玲辅导数百名聋哑学生考入大学。她培养出了“千手观音”邰丽华,带领艺术团出访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舞蹈作品屡获全国金奖。

  风格感染青年教师

  吸引更多人加入残障孩子教育

  杨小玲工作室4年前成立,最核心的工作是教老师学习手语。“近年来,学校没有招到一个特教专业老师。新招的老师,在特教方面都是零起点,从学手语开始入门。”谈到这个话题,杨小玲十分忧虑。她介绍,学校有不少代课老师不会手语,即使上课有人翻译,但因语言不通,也会与学生产生隔阂。因此凡新进校的老师,都要在工作室先接受手语培训。

  为提高培训效率,杨小玲工作室编辑创造了一套教学内容,青年教师上手很快,还为省市残联部门提供了教学支持。

  杨小玲拼命三郎的工作风格,对其他老师影响极深。教师胡欣,课余主动照顾孩子们生活起居;教师曹荣,癌症化疗期间不掉一节课;教师甘云山,帮助200余名聋哑学生升入大学;杨小玲的丈夫陈双鸿,为杨小玲和孩子们几乎献出所有时间。

  杨小玲的名字成为志愿服务的标志。她被江汉大学受聘为成长导师,成立江汉大学杨小玲青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达1000余人,服务在江城的地铁、医院、学校。武汉10万教师成立1000多个“杨小玲助残扶困小组”,成立杨小玲助残基金,帮助100多名聋哑学生完成学业。

  呼吁为残障孩子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让他们学会立足社会技能

  第一聋校的孩子们不仅可以学习跳舞,还有机会跟着非遗传人,学习书画、汉绣、剪纸等艺术课程。在这里,每周都有非遗传人到学校亲授技法。

  这是杨小玲为聋哑孩子拓宽职业道路的一个尝试。每当有孩子开心地用手语告诉她“以后要当汉绣大师”,她会为孩子由衷高兴。

  “我们急需一所为残疾人提供完善职业教育的学校。要实现全面脱贫,残障孩子必须有能够在社会立足的技能。”作为十九大代表,杨小玲通过长江日报发出呼吁。她说,武汉有很出色的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挂钩和国际接轨,每年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而职校的很多专业,例如调酒、糕点、设计等,聋哑孩子一样可以学,“关键现在缺学习平台”。

  杨小玲表示,湖北、武汉应尽快创办一所特殊教育高校,开设汽修、美容美发等职业课程,“社会需求很大,残障孩子的学习意愿也很高。”她说。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