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34位两院院士专家如何谋划“光谷2030”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12-06 11:15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图为:“中国光谷2030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士专家咨询会”现场。

图为: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主持咨询会。

  湖北日报讯(全媒记者 李墨 通讯员 王少雨 发自北京)“2000年,当中国光谷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并定下1000亿目标的时候,会场上质疑声一片。当时,整个东湖高新区加起来连50亿产业规模都不到,怎么可能做到1000亿呢?”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科院副院长余少华回忆称,当时,很多人从技术和市场上否定这件事,但到去年,中国光谷的企业总收入已超过1.1万亿元。

  12月4日,“中国光谷2030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士专家咨询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的34位院士及专家,就光谷未来15年如何发展,把脉献策。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主持会议。

  出动如此庞大和高规格的院士阵容,为一个高新区做顶层设计,可谓罕见。

  事实上,早在17年前,中国工程院也曾组建30余人的院士顾问委员会,为光谷顶层设计做规划咨询。参与蓝图规划的,还包括高锟、中村修二等诺贝尔奖获得者。集成电路、光显示、半导体照明等一系列光谷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超前谋划于那时。

  如今,光谷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还是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信息光电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存储器项目总投资高达1600亿元,华星光电、天马等光显示巨头,在光谷总投资达630亿元,推动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

  武汉市委常委、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程用文说,1988年,东湖高新区创建成立,明年将迈入创新发展的第30个年头。2016年底,中国光谷在全国14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企业总收入11367亿元,总量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位居第三。

  眼下,在光谷地区,人口规模已达130万人,其中70%为35岁以下的年轻人群。在这里工作的博士近1万人,市场主体约8万家,其中科技型企业5.6万家,一个青年之城、创新之城已经崛起。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指出,光谷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走出一条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实现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也正是从那时起,光谷开始酝酿新一轮的顶层规划。”程用文说,上一轮设计蓝图,让光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时隔17年,在新时期、新经济、新动能的推动下,尤其是十九大报告将创新驱动纳入国家七大战略之后,光谷如何落实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如何站在新的起跑线谋划未来15年到20年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新一轮顶层设计的牵引。这也是东湖高新区启动光谷2030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的深层原因。

  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认为,从全球来看,世界正在迈向智能时代,中国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从相对落后,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的新阶段。这种情况下,中国光谷需要有新的担当。

  当前,北京、西安等多地国家级高新区,都在启动顶层设计的升级版。许多高新区都在做无人驾驶实验区、无人商场、无人实验室,关于无人的研发越来越多。“光谷要想和硅谷一同迈入科技无人区,就必须超前探索未来产业,鼓励原创性创新,把握未来。”他说,除了做大光存储、光显示这些新兴亮点之外,还要把脑科学、光芯片、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下一代未来产业做起来。

  不少院士在会上建议,经过30年的创新发展,中国光谷已经确立了光电子信息的国际地位,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施“光谷+”战略,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光学等。但在新的时代,光谷的核心使命已不仅仅是产业,更是机制、文化和创新生态的探索,是思考如何让更多创新创业者愿意在此栖居,并能实现他们的财富和梦想。

  人才回流多了,但高端人才仍然缺乏——

  光谷怎样打造世界级人才高地

  “光谷2030”院士咨询会上,被热议最多的3个词汇,是人工智能、人才和创新生态。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直言不讳地指出,武汉在校大学生全国第一,可惜留下的太少、回去的太少。光谷集聚博士1万人,但相对于这个地区培养人才的体量,仍然不够。现在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太激烈,深圳的人才政策也在不断加码。武汉的“双百万”工程和一系列留下大学生的措施,正在显现效果,下一步要努力的,是如何留住和引进顶尖的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认为,光谷在大力引进诺贝尔奖得主、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高端科技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引才目标瞄准企业家。科技人才固然是“金凤凰”,可一个企业家来了,就会带来一群“金凤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坦言,此前在为国内多个高新区做规划时,他发现一个现象:许多高科技企业或高端研究院,因为在武汉招不到高端人才,更倾向于落户上海和深圳。

  “腾讯甚至反映,在深圳的研究院都招不到最高端的海归人才。海归们更认上海,或者希望在香港办研究院。”他说,这一轮的城市竞争发展,最核心的是如何打造一个吸引人才的区域,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李晓江认为,过去光谷的发展是以校园和产业园为基础的,现在则应该思考如何把校园和产业园区打造成新一代的城区,变成多功能、混合的、吸引人的、有魅力的地方,能够让人在这里很好地生活。“现在年轻人选择一个城市,不再是我们那一代人,有一份职业、有居所就去了。”他说,他们要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在迈向高品质、国际化的同时,还能保持与一线城市相对的低成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原所长王启明认为,尽管武汉高校院所密集,但缺乏世界级的高等学府。光谷可考虑“借船出海”,吸引国内外著名大学来光谷办分校,例如加州大学的分校就十分有名,也可以针对光谷产业特点,邀请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办几个专业的分校,形成人才培养的互补。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也提出,国外许多大学和实验室,系主任可以全球招聘,所以其科研实力永远保持在世界前列。光谷如果要成为世界科技高地,一定要有更多国家实验室,要让全球最顶尖的人才不断集聚,形成辐射。这样才能在优势产业上,保证未来二三十年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光谷下一轮发展,应从产业为王转为生态为王

  “深圳的竞争力是环境”

  “深圳的竞争力不是华为,不是中兴,也不是腾讯,深圳的竞争力是环境。”院士咨询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的一席话,令光谷陷入深思。

  他说,无论是规划还是政府文件,都不要干预技术,要保持技术的中立,摆正政府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现在创新资源、人才、技术和资本,已经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不仅在国内流动,而且在全球流动。“人才和企业在哪里落户,并不是看红头文件,而是看哪里有更好的发展环境。”陈清泰称,不仅企业之间有竞争,区域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竞争的核心是谁能够创造更适宜发展、适宜创新的环境。有好的环境,人才资源自然会流进来,环境不适宜便会流出。

  在他看来,尽管从全国比较来看,武汉拥有最丰富的智力人才,但是总体来说不够活跃。武汉应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以及一些重要的会议,无论是行业性的、专业性的还是学术性的,让外界通过交流更多认识武汉和光谷。

  李晓江长期从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研究。他说,当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后半程,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如果观察一下大学生的流向,会发现武汉虽然在比较吸引人的城市名单里,但跟北上广深相比仍有差距,甚至和杭州、成都比都有差距。

  问题在哪里?在于怎么营造吸引人的环境。无论是就业、产业还是生活环境。“过去,我们通过低价要素吸引廉价劳动力,吸引企业。现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则是通过优质服务、生活品质吸引人才、吸引企业。在反转的逻辑下,光谷发展的优先排序,也应该有相应调整。”

  未来15年,什么技术将决定光谷核心竞争力?多位院士建言——

  人工智能将引发“光谷+”产业巨变

  正如17年前,中国工程院30余位院士曾经预言,集成电路、光显示、半导体照明等技术,将成为光谷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支柱,此次“中国光谷2030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士专家咨询会”上,多位院士认为,光谷未来15年的科技和产业竞争力,人工智能非常关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陈良惠认为,无论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托起的“智谷”,还是生物健康产业推动的“药谷”,都标志着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的中国光谷,已步入“光谷+”的产业升级时代。

  利用脑科学优势挑战脑芯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原所长王启明说,网络智能化、办公移动化、金融数字化的科技变革已经到来。光谷定位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引领者,应着重研究光智能产业,包括脑功能芯片。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果光谷能够制造出未来的脑功能芯片,在这方面迈出重大一步,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脑功能芯片植入人脑当中,很多残疾人可以得到功能恢复,目前,科大讯飞已经实现在完全不接触的情况下,利用脑电波准确无误地打开台灯、关闭空调等操作。

  他说,华中科技大学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已在全球首次捕获鼠脑的高清全脑图谱,其“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简称MOST),也成功产业化走向市场,在人工智能与脑科学领域,武汉应争取更大作为。

  紧抓人工智能的基因技术、平台和产业链

  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潘云鹤,曾提出并领导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今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他认为,人工智能有许多关联产业,包括光电子,这是光谷的优势。下一步应把“光”和“智”联接起来,在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和发展中,把握三个“抓手”:

  一是充分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推动科学技术、商业、文化艺术融合;二是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聚集全球的资源形成技术集群和产业集群;三是把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形成产业链。深圳的智能手机、无人机近年发展很快,就是靠产业链的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科院副院长余少华也建议,光谷应尽快抢占人工智能的技术与产业风口。他说,美国白宫最近发布了《为人工智能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提出了人工智能七大战略,值得光谷研究。

  美国未来学家库兹韦尔预测,到2027年,机器人智能可以模拟人类大脑,2029年计算机可以和智人一样,2045年机器人智能很有可能超过人类,这是一个奇点。奇点来临以后,将引发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历史或将改写。

  尽快补齐传感器等短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教授级高工许祖彦称,现代技术的发展往往是非线性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伴随新发现、新发明的出现,技术会进入拐点,之后再次步入快速发展期。

  进入智能时代,中国还需要补课,尤其是机械化和信息化的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三化融合”,如果光去抓智能化,传感器跟不上、网络跟不上、制造业也跟不上,路是走不通的。光谷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时,也需要补齐短板。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说,光谷因“光”而生,但驱动未来的新动力,很可能是智能产业。

  新的微系统是智能产业里很重要一个发展趋势。比如物联网,再进一步发展,将使得网络具有控制功能。现在互联网也好、物联网也好,都是收集信息、发送信息,有传递功能。而下一代物联网,一定有智能控制和计算,让各种管理动作协同,实现通讯计算、控制机械等某种动态的控制功能。

  刘经南介绍,过去,芯片发展方式是系统级芯片,把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里。现在要把传感器、通信、计算等各种芯片集成在一起,是集成的微系统封装技术。“现在已经有这类顶尖人才有意到武汉发展系统集成技术,我希望武汉能够抓住机遇。”

  院士留言板

  科技发展应兼顾生态文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

  作为一个从事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士,我认为光谷下一轮建设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对生态文明的建设。

  作为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应是综合性的。虽然光谷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但内部还有很多不同的产业。在不同的产业之间,一定要建立产业共生代谢的关系。一个产业的废料可以拿来做下一个产业的原料,甚至做两三个产业的原料,最后能使废物排放量大大减少,也能使自然资源的开采量大大减少。

  现在光谷各个企业产生的废料,其实使用价值都很高,完全可以做其他产业的原料,如果都利用好,就有利于实现产业共生代谢的目的。世界上已经有很多生态工业园区,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了能源梯级利用。

  形成光与生物医药的协同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李兰娟:

  “光”对医药设备、产业、治疗非常重要,从X光到激光,以及以后的量子,都是生物技术的重要产业基础。这个产业链当中,医工交叉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医生只会看病,不会搞医疗产业和医疗机械,而搞光产业的这些人又不懂医,不知道医疗需要什么。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与生物健康产业双双在全国位居前列,应探索打造医工交叉的产业新链条。

  现在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其实大量是靠医生把经验、技术转化成智能化的治疗方案。比如手术机器人,就是胸外科医生与机械联手完成手术的。

  希望光谷未来能把传感器、大数据、智能诊断、智能治疗、智能健康管理等,形成全链条。同时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例如允许医生到企业里面进行研究等。

责编:宋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