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为啥会嫌弃拿保温杯的中年男?调查表明:原来是怕老啊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12-11 21:22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网12月11日讯(长江日报记者记者 欧阳春艳)从“手拿保温杯的中年油腻男”,到“88年出生的中年妇女”,今年关于年龄歧视的各种“网络口水战”似乎格外多。什么样的人喜欢年龄歧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他人及自己的老化?日前,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李洁写作的《大学生老化态度》一书,通过详细的调查问卷,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大学生缺乏老化相关知识

  通过对来自全国六个地区的近两百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李洁发现: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与老化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社会老化与生理老化的知识,在情感体验上缺乏对他人老化的感受,在应对方式上传承了敬老孝亲的美德,却对自我老化不知所措。

  李洁认为,大学生在老化应对的自我维度得分没有他人维度的高,这说明大学生对他人的应对要比对自我的应对更积极,这可能与我国从古至今尊崇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教育有关。目前,从小学生的《品德与生活》课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敬老、爱老”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洁说,虽然大学生对老化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缺乏自我老化的应对知识与技巧,但对他人老化的道德层面的教育还是有利于行为层面的塑造的。

  男生的老化态度比女生更积极

  通过对上百份大学生调查问卷的认真分析,李洁发现,男大学生在对老化的积极内容与消极内容的认知、对自我老化与他人老化的体验、对自我老化与他人老化的应对等方面均表现得比女大学生更为积极与成熟。

  李洁认为,这是因为女人对老年的感知要开始得更早。年龄歧视与性别歧视的双重危机,令女性对老化特别恐惧,女大学生对老年人的负面描述也比男生多。而老年女性的确因为许多因素而有更多负面评价,如能力和外貌等。

  理科生的老化态度比文科生更为积极

  李洁还对文理科学生的老化态度进行了对比,她发现除了在老化应对层面,文科生在应对方式上比理科生积极之外,其他的认知、体验与总态度都不如理科生积极。李洁分析,这可能是与专业不同所带来的思维、性格与行为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与之如出一辙的现象是,如果父母从事技术工作,大学生的老化态度也更为积极。

  偏爱祖辈的大学生老化态度更积极

  大学生与祖辈或者父辈的关系,也在李洁的分析范围内。她发现,偏爱祖辈或是父辈,或者都喜欢或是喜欢他人,这种情感上的偏向对大学生的老化态度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非常复杂。总体上而言,大学生在情感上越是喜欢祖辈,形成的老化态度的积极方面就越多,而且这种情感纽带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多心理意义上的老化知识与体验。

  链接:

  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1日讯(记者欧阳春艳)“我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主要会讲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却很少去给学生们讲述什么是老化、什么是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回避这些问题,就跟回避应有的性教育一样。”李洁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只有把人生观、死亡观等纳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去,才能让年轻人更加珍惜生命,创造价值。”

  李洁介绍,工业革命以前,“老”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区间,“以前的人寿命都不长,所以35岁到70岁都可以被称为‘老’,但能否被叫作老人,关键还是要看你的身体能力、外貌等因素。比如在古罗马,还有50岁服兵役的例子。”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都进了工厂,为了解决养老金的发放问题,大家才用一个具体的年龄定义‘老’,比如50岁,60岁。”

  关于最近流行的青年人对于中年人、老年人的各种年龄调侃,李洁颇为不以为然:“我倒认为是网络刻意夸大了这种代沟,在我的调查里,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老化还是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的。”

  但是李洁也注意到,中国年轻人对于他人的衰老、死亡能抱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却缺少对于自我老化的认知与接纳。“因为从小接受了很多关于尊敬长辈、‘孝道’等教育,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他人的老化一般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但是面对着自己的老化、死亡,他们就有点束手无策了,原因是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育太少。”

  关于这个现象,李洁提出了两条解决之道:一是应该多创造年轻人与老年人的接触环境,让他们看到彼此的优势、价值;二是中国30%的老人承担着教育隔代的任务,社会应该对老年人投以更多关注,只有他们生活得幸福与阳光,他们才能将关于老化的积极态度传递给下一代。

  责编:谢源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