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昌区经验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年度最佳案例奖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7-12-03 14:54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图为武昌区新貌

  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的[武昌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执政基础

  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治理体系

  做实网格服务,筑牢治理底盘

  推进多元协同,盘活治理资源

  强化各类保障,确保治理实效

  党政社民全域互动

  多方协同善治武昌

  通过“红色引领”,建设红色业委会破解小区管理难题;坚持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脱贫大格局。1日从武昌区获悉,该区“红色业委会化解纠纷”经验荣膺“2017第六届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年度最佳案例、“探索城市精准扶贫新路径”经验获评优秀案例。

  据了解,全国社会治理创新论坛由人民网和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联合主办。此次评选,全国共有3000多个案例报名,最终评选出最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20个。武昌区2016年也曾荣获第五届全国社会治理创新论坛优秀案例奖。

  今年以来,武汉市委积极实施“红色引擎工程”,着力夯实党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重构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武昌区围绕“凝聚群众、巩固基础”的总体目标,抓住“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这条主线,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社区居委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进街道“大部门制”改革,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不断探索和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机制和方式,进一步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探索出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践经验,被民政部誉为“基层社会整体性治理”的“武昌模式”。

  目前,武昌区设立了全省首个社区创新工作室,成立了全省首家社会创新中心。每个街道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的基层治理模式,如南湖街推出“了不起的居民”系列活动,水果湖街在老旧社区推进“红色物业”……各有亮点,又可相互借鉴。

  武昌区社区治理创新经验先后被评为“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奖”,并在首届全国社区治理论坛、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武昌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续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巩固基层社会治理的“武昌模式”,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楼道变干净了,换插销、安窗帘,一个电话就有人上门。”1日,北环社区南苑村小区居民曾先生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红色物业,住家心情变舒畅了。

  武昌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水果湖街在全市首创由街道成立的非营利型红色物业公司,对老旧社区进行“托底”管理,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11月,武昌区在全区推介水果湖经验。该区坚持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第一要义,为基层社会治理打上“红色”烙印。

  强化“红色引领”,推进组织区域化。搭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打造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共同参与的“1+6”区域化组织体系。建立由社区“两委”成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驻地单位代表等组成的党建协调委员会和党建联席会,凝聚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的党组织。

  激活“红色细胞”,发挥党员示范。组织开展“党员进社区”活动,实行区直机关和驻区单位党员到单位所在地社区、居住地社区“双报到”。鼓励在职党员进入业委会任职,全区在业委会任职的党员干部超过100人。推行党员社会表现信息报告制度,实现对党员全天候监督。

  打造“红色物业”,提升服务层级。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派遣党建指导员等方式,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每个物业企业、每个物业项目有效覆盖,全区217家物业企业中有74家单独成立党组织,80家成立联合党支部,183家派驻党建指导员。打造“红色业委会”,全区有225个小区组建业委会,成立党组织115个,共有党员600人。

  刮起“红色旋风”,强化基层队伍。所有社区均成立了由街道驻社区干部、社区纪检委员和3名普通居民代表组成的居务监督委员会,查找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立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整顿机制。加大对“微腐败”“蝇贪”“新衙门作风”的查处力度,增强基层党组织公信力。

  优化治理体系

  14个街道建立行政事务服务中心

  1日,家住紫阳街保安社区的居民沈女士,在离家仅10分钟路程的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很快办理好了购房所用的单身证明。

  便捷高效的服务,源自流程的优化。武昌区突出街道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统筹领导地位,整合下放行政服务事项93项到14个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优化再造工作流程,推行“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基本实现“一窗多能、全区通办”,大大缩短办理时限,方便群众就近办理,提升服务效能。

  目前,武昌区14个街道均建立行政事务服务中心,除提供劳动保障、居民医保、计划生育、社会救助、老龄优抚等行政服务外,还引进邮政、旅游、保险、家政、水电费自助缴纳、车务罚款缴纳以及出入境自助签注等生活类便民服务。

  武昌区着眼于提升政府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按照大民生、大文化、大监管的理念,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整合民政、老龄、残联、社区教育学院等部门职能和资源,成立民政事务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区大民生工作。整合城管、园林、交通、环保、水务等执法资源,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实行统一集中综合执法。整合区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职能,组建工商质监局,提升市场监管效能。设立区城市网格化指挥中心,统筹全区网格管理工作。赋予街道更多事权、财权和人事考核权,明确街道基层党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的“一党三公”核心职能,按照集约集成理念设置街道“4+2+2”8个内设机构。按照“区属、街管、街用”的思路,推动司法、食药监、工商质监和城管执法等行政执法力量向街道下沉。

  培育千余家社会组织

  整合多方力量服务于民

  “南湖街试点小区物管社工创新服务计划”以社会创新的方式开展“红色物业”“共织有情天——失独老人服务项目”服务特殊群体……1日据武昌区民政委介绍,该区已连续第四年举行公益创投大赛,每年投入100万元资助社会组织服务于民。

  14个街道、140个社区,武昌区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创新建立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目前,武昌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全省第一家社会创新中心,“一居一品”项目彰显社区特色,通过推进多元协同,激发了基层活力。

  通过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三方联动”机制,全力打造“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品牌。采取“公益+市场”模式,将老旧小区划分为347个物业服务单元,组建武房物业服务公司开展物业服务,积极打造“红色物业”,推动“红色物业”扩面提质。

  健全“三社联动”机制,打造社区与各类社会机构的合作平台,成立社会组织促进会,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南湖街成立湖北省首家社会创新中心,连续四年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开展社区“一居一品”创新项目评选,引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有特色品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让更多老百姓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个性化精准服务,目前全区各类社会组织超过1000家。举办公益创投大赛,共投入400万元资金,购买项目200余个,在养老助残、青少年帮扶、社区治理等方面提供公益服务。

  完善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三方联动”联席会、“三社联动”联席会、业主大会、共驻共建联席会等协商平台,丰富协商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自治“微公约”等协商民主实践,激发社区自治活力,使社区集中更多资源为群众办事。

  引导群众参与公共事务

  提升居民获得感

  “自从有了‘微公约’,小区里遛狗的都牵绳,高空抛物的也少了。”武昌区保安街社区居民葛大爷说,今年6月社区实行“微公约”,遵守规定的居民可优先获得社区免费服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高涨,邻里矛盾越来越少。

  “微公约”“四民工作法”“了不起的居民”……武昌区街道、社区搭建各类小区QQ群、微信公众号、社区论坛、“云生活”社区服务等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区治理,提升居民获得感。

  加强阵地建设和资金保障,让群众办事有场所、活动有经费。自2015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红色阵地”提档升级,全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每年列支足额配套党群活动专项经费,每个社区每年达20万元。

  建立居民网上参与平台,引导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根据居民意愿推进“社区规划行动”,统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社区物业的软、硬件环境,通过参与社区微更新、微改造,促进基层微治理。搭建居民议事会、社区事务听证会等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自下而上的议题提出机制,引导居民有序参与。健全自治章程,建立社区“微公约”,提升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枢纽作用,加强对职工服务类、青年类、妇女类等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领。

  武昌区大力实施“社工领军人才”计划,培养“红色头雁”和社区能人,建立激励型薪酬体系,打通社区工作者成长通道,破除职业发展“天花板”,让他们愿意呆在社区,乐意为老百姓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培育居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整合区域内“两代表一委员”的力量,支持他们在反映民意、帮助基层解决问题中发挥作用。

  推进“互联网+”

  让群众享受更精准服务

  “邻里间的事,找小李来最合适。”市民王大爷家住黄鹤楼街彭刘杨路社区,被楼上的卫生间漏水困扰多日,便找来网格员李璟帮忙。小李负责的网格有304户居民,采集人口、房屋信息,受理居民投诉,为特殊群体提供各类服务……武昌区通过网格化管理,发挥网格员触角作用,及时回应、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140个社区以300户为基本规模,划分成1700多个网格,由过去的“坐等居民上门”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现场解决矛盾。武昌区通过“互联网+”手段,细化网格服务,精准服务群众。

  目前,1700多个网格整合了街道干部、在职党员干部、驻区民警、各类协管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等队伍力量,统筹组建网格管理服务团队,共同服务居民群众。完善网格“联系群众、巡查发现、反映诉求、一线处置、监督服务”的工作流程,把“敲得开门、说得上话、办得了事”作为评价标准,打通密切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渠道。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网格服务体系,坚持“平台求系统,信息求高速,服务求满意”的网格工作机制,利用网格化管理明察、快报、立处等优势,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精细化、常态化社会服务,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居民足不出户解决实际问题。

  积极推动公益模式变革,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公益平台“公益通”,建立公益基础数据库,打造DT公益孵化器和公益云团队,开展公益创客行动,为互联网公益提供组织、人才、项目、平台、技术支撑。依托“媒体合伙人计划”,建立“居民智慧生活圈”,在社区普遍开设社区博客、微博、微信群等平台,及时掌握党员和群众所想所盼所愿,主动在网上回应居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及时反馈群众诉求和民生事项办理情况,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治理扁平化。

  策划: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文:张延 刘庆国 刘金峰 况昕昀 杨晋文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