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当用“试错精神”添育改革沃土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04-23 21:23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网4月23日讯(长江日报评论员 鲁珊)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这几天,“芯片”话题持续发酵,核心技术自主化的呼声强烈。

  老话说,履霜坚冰至。普通人能看出来“中国芯”的分量,计算机产业内部怎么会后知后觉?这个周末,IT界名人梁宁的长文《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刷屏网络。

  一

  18年前,梁宁作为中科院院士倪光南的助手,参与了方舟CPU、永中Office、NC瘦客户机和Linux操作系统的工作。可以说,她是国产芯片研发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而这篇万字长文,也算是18年前国产芯片研发的缩略版实践记录。

  当然,研发失败了,否则可能不会有今天的困境。

  然而,能够说,因为研发失败了,18年前的“摸黑走路”就白走了吗?

  站在那时那刻的时空维度,中国国力、世界态势,国际格局,尤其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程度,与今天都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有人清醒认识到“核心技术自主化”的重要性,有人不怕撞壁想尽办法摸索实践,这样的勇气,本身值得敬佩。

  梁宁在长文中,总结了很多失败因素:没有重视客户体验,没有选对合作伙伴、没有捋清楚国家项目和市场接受的关系,没有更多的参与梯队等等。

  这些反思,也很珍贵。所谓“摸着石头过河”,不去摸,怎知道哪里是水,哪里是石头?不去过,怎知道哪里能走,哪里能游?每一次成功或失败的探索,对于前行者说,都是向目标的一次靠近。

  

  梁宁记录的这一段往事,也是一段悲壮的失败史。虽然国产芯片自主化是上下共识,也得到政府倾力支持,但这支“国家队”为时三年的探索,还是因为失败,失去了再试空间。

  与之前后,也有另外一些类似尝试。有企业在研发优先和贸易优先的策略中,选择了后者。也有企业自己尝试过自主研发,终因失败而气馁。

  芯片产业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落在后面,与产业自身特点有关系。它开发难、成本高、过程长,路障多,而且不一定成功。

  “不一定成功”,杀伤力很大。越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成功的确定性越被看重。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天使投资和风口经济的盛行。所谓天使投资,就是确定能成功,或者说成功逻辑简单快速的产品,才会与投资互为“天使”。

  梁宁在文中提到了“对不确定性的恐慌”。对不确定性的恐慌,无非不敢试错,害怕试错。一旦失败,即可能失去尝试空间。于是,与其做错、不如不做,成为一些人的选择。

  

  以芯片产业为标本,可以获得的思考很多。

  以创新闻名于世的以色列,有一句名言:所谓创新,最谨慎的方式就是放手一试。

  创新,本来就与不断尝试,允许试错相伴相随。反过来理解,创新,就是试对了。可是,不去试,怎么知道对不对呢?鼓励去试,允许试错,应当成为当下滋养改革发展的重要养分。

  “改革”两个字,从字面意义理解,即以新的东西,代替旧的东西。就宏观层面,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试错的动态过程。

  试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早期,邓小平说过一句话:“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坚决地试”四个字,就是一种敢于试错的智慧和勇气,这也是贯穿中国改革历程的精神气质。

  今天,改革在很多领域突入了“无人区”。无人区意味着,既无人可学,也无可现成经验参照。因此,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勇敢地试,坚决地试,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仍然是我们走出“无人区”的基本经验。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