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互联网+”扶贫也要防止形式主义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04-23 21:24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网4月23日讯(长江日报评论员 高翔)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社会扶贫网开办的APP去年7月全国上线,构建起了联络贫困人口和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网络服务渠道。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地方基层下任务下指标,爱心人士的注册量成了企事业单位考核的硬杠杠,淘宝上甚至出现了代注册爱心人士的“抢手生意”。

  利用“互联网+”,初衷是好的,但落实的时候,难免忽略一点:贫困地区,很多人可能没有智能手机,并没有进入“移动互联”时代。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显示, 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在14亿中国人口中,只占了一半。没有触网的人群,多半分布在贫困地区。

  在“社会扶贫APP”推广的过程中,有扶贫干部反映所对口的困难群众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者干脆就没有手机,发布需求和寻求爱心帮扶,都是由扶贫干部代为完成。这就是说,网上扶贫工作,固然可以调动社会力量,服务于“精准打击”,但不是扶贫工作的全部要义。

  网络加强了社会联系,但某种程度上也疏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很多工作都以面对面的接触为基础。网络是重要补充,但代替不了扶贫工作的面对面。更何况,对于没有智能手机的贫困群众来说,网络就是信息鸿沟。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

  脱贫攻坚也是改革创新的主战场之一,创新思路方法很重要、要鼓励。创新难免和未知情况打交道,需要探索经验,会出现失误,这和明知故犯、谋取私利、违纪违法要区别对待。网络帮扶平台搭建起来了,这使得社会爱心可以充分调动起来,但如何让社会的关爱更切实地落到最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手中,还要更“精准”。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