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99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从地大毕业:愿做友谊使者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07-15 23:22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网7月15日讯  “中国是世界上最美的国家,这里给了我家的感觉”“我已深深爱上中国,她是我的第二故乡……”日前,来自巴基斯坦、越南、老挝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9名留学生被授予学位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顺利毕业,离别之际,留学生们纷纷表示对母校对中国的爱。这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4年成立丝绸之路学院后培养的首届毕业生。

  地大一带一路国家毕业生毕业合影 

  5年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成立。在留学生培养与管理工作上紧紧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人才储备的主线,充分发挥在地质、矿产、能源、环境、海洋及空间科学等学科的综合优势,瞄准“一带一路”相关领域深度发展的人才和信息需求,搭建了高端教育培养和互联互通平台。来自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卡泰(SENEBOUTTALATH VONGPASITH)来地大求学7年了,今年硕士毕业后师从邓宏斌教授攻读矿产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谈起在中国求学和生活的感受,他说:“我很喜欢中国,这里文化丰富,人民友善,生活简单、安全。感谢地大培养了我,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在来汉求学前,卡泰是一名在老挝能源矿部地矿局工作了5年多的公务员。“毕业后我将回国继续在地矿局工作,用学到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为老挝的发展做贡献,”卡泰说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增进两国的友谊,做两国友谊的使者。

  瞄准“一带一路”资源环境领域人才需求和短板,建立紧密对接的学科群和人才培养体系是地大办学的特色之一。在地大学习5年、来自东帝汶的欧阳鸿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东帝汶是2002年才独立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完善,建设资金也十分紧缺。“我选择学习土木工程专业就是想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的梦想是把东帝汶建设成像中国一样的安全、便利、高速发展的国家。”除了学习,地大还高度重视文化融合,鼓励留学生用自己的触觉体验去了解中国社会,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从而真正爱上中国。2016年,欧阳鸿飞加入了“山中花儿爱心组学团”志愿队,赴广西南坡县支教。“我很感谢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所以我希望用我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带给他们温暖。”

  客观分析来华留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和对外汉语教育同样是地大教学的重点。“来中国是我从小的梦想,而当我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代表旁遮普省来中国学习时,高兴之余也更明白自己肩负的一份责任,”来自巴基斯坦的方晗兮(Tariq Farheen)说到。来中国仅半年的方晗兮就通过了HSK五级考试,正在准备六级考试的她告诉记者,取得较快进步的原因是地大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与同学们热情的帮助。“我在地大攻读健康科学专业,希望回国后能够在国家卫生部工作,承担起提升国民健康的重任,特别是国民身体、心理健康,女性健康及发展等方面。我会把中国先进的理念带回去,让‘一带一路’将两国联系得更紧密!”

  据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丝绸之路学院为依托,先后成立了“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约旦研究中心”“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以及“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主办了两届“亚洲特提斯造山与成矿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建立了“中约大学”以及包括泰国、缅甸、俄罗斯等16个国家的生源基地,提升了与沿线国家著名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层次。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已构建了完善的来华留学教育可持续发展体系及科学规范的培养和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金色、蓝色、绿色“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格局。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每年1000多人次,学历生占比80%,研究生占学历生比例88.8%,国别109个,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占总体比例达到70.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苏洪涛表示,未来,地大将继续聚焦“一带一路”重点教育目标,致力打造一批以地球科学学科和资源环境为重点的来华留学品牌专业和课程,不断促进中外学生人文交流和合作,树立良好的国际声誉,为稳步做大做强中国教育贡献力量。(记者杨佳峰 实习生李雨凝 庞洁)

责编:彭向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