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国家级贫困县老农没想到,卖野菜山货一年能赚5万多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07-19 23:03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网7月19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张维纳 大悟报道)汽车下京港澳高速,过304省道,再开一小时的山路驶向大悟县新城镇涂冲村,连绵的青山从车窗外掠过,苏宁驻大悟扶贫项目负责人熊克成不时提醒长江日报记者看窗外,“这是黑花生基地,这是黄花菜基地”。在大悟待了一年半的熊克成感慨,漫山遍野都是“黄金”,路边野生的黄金叶,农民采摘后放在网上销售,也被城里人抢购一空。

  “没想到山上的野菜还能卖钱”

66岁的段大爷将他采的野菜送到合作社,经过加工放在网上销售 记者张维纳 摄

  临近中午,伏天的太阳晒得土地都是干的。66岁的段世兵背着背篓才下山,脚上是土,脸上是汗,但老人顾不上喝口水,就直奔村里的金畈农村合作社,“快帮我秤秤摘了多少”。早上五点多,他就上山摘黄花菜,一上午忙下地,老人这一算啊,赚了近60块钱。

  “山上的槐花、珍珠花、黄花菜,以前谁知道还能卖钱”,老人是村里的五保户,以前一年收入7000多元,从年前开始,他到村里的合作社帮忙看门、打理包装,每月能领到2500元的固定工资。但老人还不闲着,春天采槐花珍珠花,夏天摘黄花菜,秋天收花生,冬天制干菜。段大爷笑着向长江日报记者摊开手掌,“一年能赚5万多”。

  珍珠花是大悟县最骄傲的特产。记者在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大悟馆看到,100克的珍珠花售价50元,武汉、北京、上海等地的网友在评论里点赞“这是大山里的味道”“拆开包装扑面而来的是茶叶味的清香”。

  “一直想吃山茶油,但不知在哪儿买,没想到在网上买到了。”近日,在武汉工作的大悟人吴宁发现,苏宁易购平台新上架了不少家乡的特色农产品,让他随时能吃到正宗的家乡味。

  被“捧红”的农产品,不止珍珠花和山茶油。富硒大米、四色花生、山上采的桃胶、三里臭豆腐、红薯粉条……土特产搭上电商快车,在大城市里“圈粉”无数,山里的宝藏也被充分开掘。

  农村合作社老板:半年销量抵得上过去五年的总和

和电商平台合作后,周必亲的农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记者张维纳 摄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太知道山间地头上长的都是好东西,就这样荒废着太可惜!”20多岁在外省打拼的周必亲,2009年决定回乡,2011年在家乡涂冲村办了一家农业合作社,专收山里的土特产。

  “无论是山里长的、农民种的,只要拿来我都收!”在涂冲村,家家户户都知道金畈合作社是收购大户,村民偶然抓到的野猪、野兔,都能拿到这里换成钱。长江日报记者在采访时,村里的妇女正将自己晒的干豆角拿来卖,“自家院子里种的吃不完,来这儿可以换点钱”。

  周必亲说,合作社办了8年,除了前两年能保本,之后生意越来越难。今年,他迎来了转机。“这半年的销量抵得上过去5年的总和”,他在和长江日报记者的交谈中一直难掩兴奋,“有了电商,销路不愁,终于找对了方向”。

  去年6月,苏宁联合大悟县政府一起挖掘本地特色产品,发现了周必亲的农村合作社,通过合作,很快把一度滞销的产品变成抢手货。目前,周必亲每月通过电商售出的山茶油就有上千份,合作社的经营逐渐走上正轨。

  “受制于流通环节,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并不是特别畅通,农村的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影响农民增收。现在,农产品遇见电商,就像上了一条高速路,对接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市场,农民也有了新盼头。”熊克成在大悟的一年多时间里,看到涂冲村的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合作社忙碌。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位于大悟县的苏宁扶贫实训店 记者张维纳 摄

  今年3月,湖北首家苏宁扶贫实训店在大悟开业。长江日报记者在大悟扶贫实训店看到,墙上贴着“扶贫实训学员公示栏”,41岁的万兰霞就是其中一位。

  万兰霞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县扶贫办推荐,她成了苏宁扶贫实训店的店员。“每周我要在实训店上班32个小时,还会定期在店内做电商培训”。不上班不上课时,万兰霞会在街边推一个三轮车卖早餐。“每个月在扶贫店上班可以赚三千块,卖早餐能赚一千多,加起来够生活了。”如今,她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通过实训店开展的系统培训,掌握了网店经营的基本技能,“线上推广、直播促销、网络众筹”等电商名词成了万兰霞和同事交流时的常用语。

  苏宁湖北总经理袁静表示,苏宁的扶贫模式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扶贫实训店定期提供讲师,培训大悟当地贫困人员,教他们学会经营,教他们使用宣传、物流、金融等各类经营工具,提高经营业绩和收入。”如今大悟已有近千位农民通过苏宁易购培训课了解电商知识。“每节课我都没落下”,周必亲是培训课上的优等生,他切实尝到了电商培训带给他的甜头。

责编: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