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出土40年,曾侯乙编钟只复制了5套,还原度最高的那套留在了台湾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09-23 21:45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曾侯乙编钟

 长江网9月23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李翌 李煦 通讯员孙夏 曾攀)9月23日讯 今年,是曾侯乙编钟出土40年。它的复制已是被反复研究的课题,古人技艺逐步得到复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由于每次复制都需在原件上翻模,为保护文物,到目前为止,曾侯乙编钟仅复制了5套。

  上百位科技人员通力合作复制编钟

  时光追溯到1979年,复制国宝编钟,被专家学者们提上了议事日程。据湖北省博物馆前馆长陈中行回忆,复制全套曾侯乙编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众多单位的支持。

  他向长江日报记者提供的一份印制于1984年9月的资料《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中记载,当时,湖北省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大家通力协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这套编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早在2400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分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湖北省博物館编钟乐团与台北市立国乐团在台湾共同演出(受访者供图)

  复制编钟形似并不难,难就难在神似,关键是复制的编钟要与原编钟的发音一模一样,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反复科研试制,逐渐掌握了塑模、制模、翻模、青铜浇铸、定音等工艺,众多音乐专家赴现场参与调音。

  1982年底,编钟复制研究组成功复制出了上层钮钟12件、中层甬钟14件、下层大甬钟两件,共28件,基本上做到外貌、声音与原件一致,并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在编钟复制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1983年1月7日,国家文物局在武汉召开了编钟复制研究成果鉴定会,复制件获得通过与好评。

  历时五年之久,1984年7月,全套编钟的复制工作全部完成,文化部于同年9月5日组织全国多学科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进行验收,认为复制件达到了形似、声似的复制要求,并颁发了验收证书。1985年,此项成果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目前仅复制了5套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第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成功后,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博物馆又先后为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台湾鸿禧美术馆、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博物馆单位各复制了一套。在这几次过程中,无论是铸造技术、工艺流程还是调音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确立了一套符合实际的古乐器复制技术鉴定标准。

  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编钟演奏厅的这套编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套,由专业人士演奏古典美曲,游客可透过编钟精致空灵的乐调,去探寻古老悠远的历史文化。除了周一闭馆,每天上午十点半和十一点半、下午两点半和三点半,都会有编钟表演,一般会演出5个左右的曲子,时长20分钟。

  编钟在古代是“天子祭器”,在每年清明的黄帝陵祭祖大典上,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成为重要祭器。

  复制这套编钟的武汉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安介绍,复制不同于仿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曾侯乙编钟原件上翻模制作的,称为复制。所以真正意义上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件并不多,但是在各地存在大量仿制的作品。

  复制编钟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

  台湾民众感受编钟的魅力(受访者供图)

  199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曾侯乙墓特别展》在日本东京展出,台湾鸿禧美术馆馆长廖桂英是众多观众中的一位。“太震惊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庞大而精美的青铜器。”至今还记得第一眼看到曾侯乙编钟时的情形,她说,那种心情,只能用震撼来形容。

  震撼之余,曾侯乙编钟在廖桂英心中埋下了种子,要把这么震撼的文物带到台湾,让更多的台湾同胞感受到荆楚文化的魅力。但这颗种子直到1997年才生根发芽。当年7月,廖桂英怀着忐忑的心来到武汉,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半个小时左右,她就和湖北省博物馆谈妥了这件事情。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顾问、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学院东方音乐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光生当时担任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是接待廖桂英的人员之一。“我们都希望让更多的同胞感受到曾侯乙编钟的魅力,所以很快就谈妥了。”冯光生说。

  在编钟的复制过程中,冯光生担任了“总监制”的角色。到了最关键的调音阶段,冯光生等专家也亲自参与,他们钻进钟腔内,反复调校、打磨,铜粉落了满身。当时是夏天,厂房里没有空调,汗水与铜粉起了化学反应,大家几乎变成了“青铜人”。

  这套编钟复制了曾侯乙编钟上全部3755字铭文,从还原度来讲,这是目前为止还原度最高的一套。

  廖桂英说,这套编钟抵达台湾后,很快成为博物馆中的明星,两岸还策划了编钟音乐会和展览,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见证。

编辑:毕婷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