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李德威生前最牵挂的地方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09-26 20:2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26日讯(记者陈奇雄) 在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的一片空地上,有一口干热岩开发实验井。它于今年3月份开凿成功,井深超4000米。这口干热岩井是相关部门在李德威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将他的系列地学新理论应用到勘探和钻井实践中而钻探出的我国东部地区第一口干热岩开发实验井。
  这里是李德威生前最牵挂的地方。“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李德威在弥留之际,耗费全身力气,写下了这最后10个字。他所说的“固热能”就出自这口井中。
  9月26日,长江日报记者前往该井实地探访,并设法采访了众多在海南工作生活的、与李德威教授有交往的知情人。他们都说,这口井中,凝集着李德威教授的心血,是李德威智慧的结晶,也是李德威留给海南的礼物。


  李德威教授生前工作过的海南福山油田钻井现场。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耗时66天就打出第一口井
  海南北部是否存在可利用的优质干热岩?中国地质人一直在探寻。
  海南省可再生能源协会秘书长范益民介绍,近5年来,李德威教授的科研团队在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及周边的干热岩热源及控热构造后,认为海南琼北地区拥有优质干热岩。
  相关部门在李德威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将新理论应用到勘探和钻井实践中,经过66天的钻探,于今年3月份,凿出了这口干热岩开发实验井。据了解,该井的投资方是恒泰艾普(海南)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技术支持方和协作方是福山油田,施工方为中石油渤海钻探公司。
  该钻井在深度4387米处钻获超过185℃高干热岩(非稳态测温),这也是我国东部地区第一口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干热岩钻井。这口井的开凿成功表明,中国东部存在干热岩,也证明李德威新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澄迈井岩层测温,也表明此井所在岩层属于干热岩,蕴含着丰富的热能。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该井井口的井架已拆除,其井口已被保护起来。
  “自始至终,李德威教授对自己提出的理论都很自信,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事实也表明,按照他提出的理论,相关部门花费六十六天时间,就在海南澄迈县老城镇打出了我国东部地区第一口干热岸实验井。”范益民说。


  李德威教授生前工作过的海南福山油田的工作人员讲述他生前事迹。长江日报记者金振强 摄
  “我也成了李德威教授的粉丝”
  马庆林先生是福山油田勘探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他说,去年底,李德威教授找到他,就在海南勘探干热岩之事向他咨询,寻求技术支持。
  “他是一个不修边幅,没有大教授架子的人。”马庆林回忆,当时,李德威与他握手时,他还暗自感叹,“李教授的手好有力”。李德威说话时,声音宏亮,中气十足。谈到自己的理论,李德威非常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新理论,既能解释旧理论所能解释的理象,还能解释旧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马庆林说,当时,他们公司将几十年来掌握的、有关琼北地区的地质勘探资料,提供给了李德威教授的团队。从旧有理论的视角来看,琼北地区存在干热岩的可能性极小。但李德威对这些资料进行重新处理后认为,琼北地区贮存有丰富的干热岩。
  “我当时对李德威教授的说法,也是将信将疑。”马庆林说。但李德威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理由,马庆林也被说服,并同意李德威团队在琼北地区进行干热岩勘探。
  “待那口井打成后,我也成了李德威教授的粉丝,坚信他提出的那一套新理论是正确的。”马庆林说,接下来的日子,自己与李德威教授接触渐多。“李德威教授对工作非常执著,但对工作环境要求不高。有好几次,李德威教授带着研究生们来到海南时,就在我们公司一楼大厅中办公,李教授还亲自指导学生们修改图纸。”


  李德威教授生前工作过的福山油田钻井。资料图
  李教授是个固执又讲理的人
  董宏伟是中石油渤海钻探公司负责澄迈干热岩井项目施工的负责人。
  “我们一度也感觉李教授是个很固执的人。”董宏伟说,开钻前,李德威来到施工现场,给施工人员作了动员报告。“当时,李德威教授在鼓舞士气的同时,对如何给钻井测温、每天何时测温、用什么工具测温,都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施工人员都认为李教授提的要求太细化了,太严苛了。后来,大家才知道,李德威教授提这些要求是对的,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采集到准确的数据,才能在这口井中取得最多的数据,从而节约投入。”
  董宏伟记得,今年二月份的一天凌晨,他突然接到李德威的电话。原来,李教授当时刚从武汉坐飞机来到海南,一下飞机,就给他打电话,要求他改变钻探轨迹。
  “当时,井已打到三千多米深,且钻头是垂直朝下钻的。李教授在电话中突然要求将钻头拐个四十五度的弯斜着往下钻,还说了一堆改变施工的理由。”董宏伟回忆,自己当时以施工风险大为理由与李德威反复争论。最终,双方达成妥协,决定让钻头拐了一个三十五度的弯。
  十几天后,钻头钻进近千米后,成功钻到干热岩层。
  董宏伟坦承,事后,经过精密计算发现,如果听李德威教授的,让钻头拐一个四十五度的弯前行的话,可以更快地钻到干热岩。
  “当时李德威教授选择与施工队妥协,是出于安全考虑,也为了尊重施工队的意志,更是为了遵循科学规律。所以,在我们眼中,李德威教授其实也是一个很讲理的人。”董宏伟说,李教授为这口井操碎了心,共5次前往打井现场,给施工人员作现场指导。“每次,李教授到现场都与施工人员一同吃饭,还关心施工人员的生活,嘱咐大家天气热,要多喝水、多注意休息,让施工人员感觉李教授也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人。 ”
  十字纸条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目前在福山油田工作的梁桑是中国地大武汉校区毕业生。2013年到2016年期间,她师从李德威攻读硕士。去年年底,因开发干热岩事宜,她与李德威教授的来往又多起来。
  “李老师每次见到我时,总是问我还有没有读博或出国留学的打算,他可以帮我。“ 梁桑回忆,李老师一直非常关心学生。但去年年底,见到老师时,就发现老师比过去瘦了很多。
  今年5月4日至6日,由李德威教授组织的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澄迈老城镇开发区海南生态软件园举行。李德威前前后后整整忙了好几天。
  “那几天,我看到老师比以前更瘦了,担心他身体受不了,劝他不要太拼命。但老师摇了摇头,说自己没事,要坚持参加完这个会。”梁桑说。
  开完海南会议,李德威赶回了武汉,接着就住进了医院。
  “今年9月11日,我在同学群里得知老师病重的消息后,就请了个假,从海南回到武汉,去探望老师。可此时,老师已住进重症监护室,学生们根本进不了病房。”梁桑回忆。
  9月12日,守候在病房外的梁桑与几位同学,突然看到师娘夏芳从病房中走出,边走边抹眼泪。
  “我看见师娘手中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十个大字。这时,我才意识到,直到病逝前,老师最牵挂的仍是事业仍是干热岩开发。”梁桑回忆,自己连忙用手机将这张纸条拍了下来。也是这张照片,后来在社交媒体刷屏。“这十个字,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编辑:刘思】
  (作者:陈奇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