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有望推出举措扶持票友组织发展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0-11 21:4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如今文小佑的女儿文红卫也成了汉剧票友 记者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0月11日讯(记者冯爱华 王娟)连日来,长江日报《父女两代人接力 这家民间汉剧剧场坚守了23年》报道在戏曲圈内外引发热议,从名家名角到普通戏迷、从专业院团到民间剧社、从行业协会到管理部门,文小佑父女的故事不仅令他们感慨“戏曲的传承在民间延伸”,鼓舞了戏曲人振兴武汉戏码头的信心,也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武汉有望推出相关举措,扶持票友组织发展。
  戏曲名家、剧团管理者:戏曲的繁荣离不开票友
  “坚守之外,也看到希望”,武汉汉剧院院长黄朗表示,长江日报的报道从戏曲民间生态切入,非常好,戏曲本就从民间而来、扎根民间。当普通群众能随口哼两句当地戏、戏曲消费在娱乐休闲消费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个地方才能说是真正的戏曲重镇。票友是普通观众与专业演员之间的桥梁,去年以来,武汉汉剧院积极推动对汉剧票友组织的整合、规范,如帮助票友协会申请注册,每周在人民剧院开展排练、演出,推进票友走进学校、社区表演等。对汉剧观众的培育也同步进行,继在育才小学成立戏曲基地、持续开展戏曲夏令营活动后,汉剧院还将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戏曲基地,让学生们“小时打下戏曲的烙印,成人后领略戏曲之美”。更多人爱上戏曲,戏曲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让民间戏迷不仅是坚守,还能看到希望。


  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学生们一起跟老师学习画脸谱,画完后学生们戴着脸谱玩耍 记者许魏巍 摄
  “他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武汉京剧院院长刘子微表示,看到文小佑父女的故事很感动,也希望剧场能坚持下去。票友是戏曲文化在民间的载体,戏曲的发展需要热心戏迷的支持。近年来武汉京剧院一直在探索紧贴时代、反映当下生活的作品,如刚刚首演的《光之谷》,就让京剧更为现代、时尚,以此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有更广的观众基础,才有戏曲更强的生命力。
  楚剧名家夏青玲也认为,戏曲的发展需要票友。票友不仅对剧种有推动作用,对演员也是一种监督,一些资深票友对某些唱段经年的揣摩,使得他们对它的了解不亚于专业演员。此前,她曾多次受邀为楚剧票友们培训、讲课,与他们的互动令自己受益匪浅。她也建议,专业剧团、演员应与票友多接触、交流,提升戏迷整体的艺术鉴赏力。
  国家一级演员、越剧名家王志萍,正在武汉演出《孟丽君》。通过长江日报了解到文小佑父女的事迹后,王志萍感叹不已:“武汉有非常多的票友,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的爱都放在了戏曲上,不求回报也不遗余力。他们不仅仅是自娱自乐,也在无形中起到了推广、传播戏曲的作用。票友的力量不容小视,我也希望他们能继续坚持下去,武汉‘戏码头’才能更加兴旺!”
  行业协会、民间剧社:呼吁公众共同关注
  武汉兰韵昆曲社是湖北省首家民间昆曲社团,成立3年来聚集昆曲爱好者近百人,正式学员中大部分为80、90后高知群体。该社副社长夏向阳表示,民间剧社坚持活动,需要组织者倾力付出、耗费心血,文小佑父女以一己之力助汉剧传承,非常不容易。以兰韵昆曲社为例,该社每周坚持拍曲,通过网络交流、参加各地曲会雅集、观摩剧团演出等方式拜访名师、开阔眼界,也举办直播、讲座等推广活动。曲社已名声在外,但仍然面临许多难题,如缺乏专业师资,缺少活动场地和演示舞台;又如秉持公益性、会员缴费自愿,小型活动大家分摊费用、大型活动靠骨干会员自掏腰包,制约了曲社进一步发展壮大。夏向阳呼吁公众、有关部门对民间剧社更多关注,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武汉文联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付里进谈到,建设“戏码头”需要深厚的群众基础,像文小佑父女一样的戏曲爱好者,从兴趣出发、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传承,体现了他们的责任感。他介绍,今年上半年,协会对全市民间戏剧社团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有固定活动场所、时间、人员的社团约百个,基本都是自发组织、没有经费。在一些社团,票友活动火热,如在江汉区文化馆,大家上台表演的排期十分紧张,不然唱不完。这些社团活跃了戏曲文化氛围,但只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发展有限。他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民间剧社更多支持,如在已有的京剧票友节之外,增设汉剧、楚剧票友大赛;支持民间社团进校园、进社区表演。


  《光之谷》演出剧照 记者许魏巍 摄
  文化相关部门:有望推出扶持举措
  长江日报报道推出后,武昌区相关部门随即赴文小佑汉剧团现场调研。区文化馆馆长柳康介绍,武昌民间剧团向来十分活跃,文化馆也以各种形式支持其发展,如对其开放小剧场、组织专业戏曲人员为其提供培训指导等。下一步,该区将探索把民间剧团纳入惠民演出中,支持他们到更广的领域传播戏曲文化。
  长江日报记者获悉,武汉市有望推出举措,扶持票友组织健康发展。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全市寻访退休艺人、民间戏曲传承者、爱好者,扶持民间协会整合资源,并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让票友有所作为,并与专业剧团相互补充、成为建设武汉“戏码头”的重要力量。
  黄鹤楼下这家民间汉剧剧场坚守23年,父女两代接力只为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编辑:朱艳琳】
  (作者:冯爱华 王娟)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