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复旦大学教授吴晓明:思想是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0-25 14:5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访谈嘉宾: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吴晓明
  长江日报讯(记者 邢帆)近日,在湖北大学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当代哲学发展”高端论坛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吴晓明教授认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创新,就要摆脱“学徒状态”,获得自我主张,也即能够研究中国问题、把握中国现实。
  就此话题,我们特约请吴晓明教授进行专访。
  摆脱学徒状态 摆脱教条主义
  长江日报:摆脱“学徒状态”,我们的底气何在?
  吴晓明:改革开放40年,形成了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40年的历史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奠定了实践的基础,并为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但这个实践基础,并不现成地意味着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创新。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要能够创新的话,必须要经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也就是从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中摆脱出来。
  这个“学徒状态”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术一百多年对外学习的结果,它是必然的,是有非常积极成绩的。但是一种学术的真正的成熟,意味着它在特定的阶段上能够摆脱“学徒状态”,并且开始获得它的自我主张。
  长江日报:怎样理解“自我主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怎样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性?
  吴晓明:我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不仅仅是说,我们做一种学术,它有点中国元素,或者有点中国特点就可以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需要有真正的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谈得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
  中国学术要提出自我主张,最根本的一个标志,实际上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能够真正研究中国问题,并且把握中国的社会现实。
  如果我们只是采取外部反思的方式,那就不可能抵达社会现实。外部反思也就是我们通常作为教条主义的东西,它只知道一般的原则,然后就把它抽象地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去研究中国社会,就不可能深入到中国的社会现实当中去。
  中国现实不是睁开眼睛就能看见
  长江日报:如何理解“中国现实”?一些生搬硬套的学术,也都宣称在解释“中国现实”。
  吴晓明:我们现在对“现实”的理解太过表面,太过一般,好像这个现实是最容易把握的,好像现实是我们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的。这恐怕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有些人说:我搞学术的,现实这东西跟我无关。还有一些人说:我关注现实,理论这东西是没必要的。实际上,把握现实是一个非常高的理论要求。为什么?正如在黑格尔那里,“现实”的概念不属于存在论,属于本质论,它意味着实存和本质的统一,意味着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所以如果我要接触到本质,要接触到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那是需要理论,需要很高的理论要求的。
  长江日报:所以您认为,“现实”不是睁开眼睛就能看到?
  吴晓明:现实并不仅仅是实存或事实。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要写一个拿破仑的传记,我们可能说知道事实最多的人最合适,他是拿破仑的仆人,因此我们叫拿破仑的仆人来给拿破仑写个传记,他知道的事实最多,而且知道得最清楚,他直接看到或者听到了。
  但是黑格尔在《历史哲学》当中讲,那是不行的,因为“仆人眼中无英雄”,这是歌德的话。为什么是这样呢?仆人眼中无英雄,那不是因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为仆人毕竟是仆人。他只能看到纷乱的事实,他看不到在事实当中本质的和必然的东西。
  长江日报: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现实?
  吴晓明:切中现实需要很高的理论和学术的要求,根本不像我们通常想象的那样轻易。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特别需要马克思的指导,所以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不仅是意识形态的要求,而且也是学术理论的要求。
  思想是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
  长江日报: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面临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吴晓明:我们现在面临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不仅是对外学习的任务,而且是思想的任务。简单地概括说,思想是我们今天的当务之急。
  知识和思想,不是一回事情。中国的古人也知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什么?就是知识、学问。我们在长期的对外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不少知识、学问,但只有当思想能够真正贯穿和把握它们时,才不至于“罔”,也就是说,不至于犯糊涂。
  长江日报:应当如何摆正自主思考与对外学习的关系?
  吴晓明: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时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对外学习,成果丰硕。我们已抵达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意味着,对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来讲,必须开始思想。外部反思是不思的,它的基本特点就是不动脑子,就是懒惰无头脑。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的事情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不仅需要继续对外学习,而且需要开启思想,以便使我们学来的东西能够成为能思的、批判的东西,能吃的东西,也就是说,成为被充分消化和吸收的东西。
  长江日报:您如何看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前景?
  吴晓明:我想我们正在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的发展面临着一个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的学术将通过摆脱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开始获得自我主张,从而开展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我想这样的前景将会是高度可期许的。虽说实践的基础已经具备,它仍需要经过几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这将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
  【编辑:金鑫】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