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奔跑”医生为一线生机争分夺秒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1-01 18:5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教授尚游   长江日报记者郭良朔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肖清清 通讯员朱素芳 王继亮 张玮)“你们医生太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体呀!”10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ICU”)尚游教授收到病人夏女士发来的微信。

  今年41岁的尚游教授是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他翻开手机相册,向长江日报记者展示一张张病人康复后发来的照片,自豪地说:“很多病人送来医院时已经没有呼吸、没有心跳,但我们用世界领先的救治手段,把他们从死神手中抢回来,这是作为一名ICU医生最大的成就!”

  火速驰援 30个小时帮休克患者起死回生

  回忆救治夏女士的过程,尚游教授记忆犹新。2017年12月25日中午,尚游接到恩施州中心医院同行的紧急求助电话,50多岁的夏女士发生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可当地的救治手段都用上了,还是没有任何转机。通过微信视频了解病人病情后,尚游认为,病人可以采用体外膜肺氧合(以下简称“ECMO”)治疗,但必须尽快争取时间抢救。

  尚游立即通知两名在医院的同事,带上医疗设备直奔火车站,他和另一名医生直接去车站会合。“时间就是生命,但因为带着设备无法坐飞机,所以我们只能选择4小时车程的动车。”他们一行4人抬着重达几十公斤的设备一路奔跑赶上车。

  当晚10时,他们赶到医院,顺利帮助病人建立ECMO。经过近15小时的观察,病人暂时稳定,转运到武汉继续抢救。8个小时车程,一路上,几名医生担心病情变化,都没敢合眼。12月26日深夜,救护车抵达协和医院,尚游和同事们已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

  2018年除夕夜,尚游教授自驾疾奔300多公里救援松滋病人,曾被数家媒体广泛报道,正是采用这项ECMO技术。

  尚游解释,ECMO相当于体外“人工心肺”,一旦ECMO成功建立,病人疲惫的心脏就有时间喘息,得到生命支持,并争取更多治疗时间。夏女士经过20天治疗后痊愈,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自己走下病床,平安出院。

  协和医院ICU从2015年底开始启用ECMO,医生团队随时待命,用最快的速度“奔跑”出发,至今已实现近70%的病人存活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无私推广 培训数千医生掌握救人“绝技”

  尚教授表示,ICU医生可以说是“特种部队”,危重病人给医生的抢救时间非常有限。必须在短时间内用上最有效果的诊疗,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多学科的救治知识和丰富经验。

  与死神赛跑,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检查手段和判断能力。而大型检查设备如CT、核磁共振等难以在重症患者床旁开展,最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手段就是床旁超声。但是,超声科医生工作繁重,难以立即到达重症患者床旁,而救治重症患者的时机有限,因此,解决的方法是由ICU医生应用床旁超声快速作出决策。ICU医生如何具备超声的本领?尚游开始用心钻研。阅读大量外籍文献后,他翻译了两本实用性强的临床用书,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一系列ICU床旁超声实操方案。

  “有一次,一个骨科病人上手术台之前,突然发生低血压休克,向ICU求助。通过床旁超声快速评估发现是急性肺栓塞,找到原因后立即改变治疗的方向。这对病人来说,真的是生死一线。”尚游说,床旁超声应该是ICU医生的必备技能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同道掌握这一技术,从2014年起,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奔波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展30多场公益培训,教数千名医生掌握最新的ICU床旁超声评估方法,推动了中国ICU床旁超声的普及应用。

 

责编:吴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