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今日立冬 过冬大雁去哪儿了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1-07 09:16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字体:

2017年3月,拍摄于府河柏泉段天鹅湖    颜军摄

府河上空列阵飞行的大雁    叶明供图

灰雁,2017年12月5日摄于府河柏泉段  颜军摄

在沉湖滩地休憩的豆雁   叶明供图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黄师师)11月7日,立冬。按照惯例,大雁南飞,此时该结队来汉越冬了。可长江日报记者持续半个月观察发现,小学语文课本里提到的“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景象,看不到了。

  观察半个月未见大雁,其实它们已经来了

  家住汉口的李女士的女儿上一年级,有一天听女儿念语文课文《秋天》时惊觉,自己有很多年没有看到大雁了。

  20多年前,李女士住在武昌南湖附近,那时的秋天,和语文课本里写的一模一样,树叶黄了,大雁来了,天空很高很蓝。可最近几年,没看到大雁了。

  为了找寻大雁的踪影,近半个月来,长江日报记者分别在东湖、沙湖、金银湖、塔子湖等湖泊周边选取点位进行观察,结果均没有看到。是大雁不来了吗?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两江交汇,百湖密布。丰富的水资源使得这里一直都是候鸟南迁的主要线路及越冬地。经过多年观察,武汉观鸟协会负责人颜军说,不是大雁没来,只是它们远离人群,只在特定的环境内栖息,且为避开猛禽袭扰,多选择在傍晚或夜间迁飞,普通人很少有机会看到了。

  事实上,今年的大雁早就来了。10月20日左右,观鸟爱好者叶明就曾在府河附近,看到一群栖息的大雁。在沉湖等地,前来越冬的大雁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叶明说,国内大部分地区鸭雁类对人类保持着高度警惕,很难接近人群300米以内,闹市里想看见雁阵飞过,很难。

  中心城区没有栖息地,是看不到大雁主因

  朱小明是武汉观鸟协会创始会员之一,多年的观察让他对大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说,除了避开人,没有栖息地是中心城区看不到大雁最主要的原因。

  大雁最喜欢滩地,只吃水涨水落形成的滩地上的草。在中心城区,人口增长过快,滩地越来越少,栖息地丧失觅不到食,大雁自然不来了。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东湖落雁岛每天都有过万只雁鸭在这里栖息。但是现在滩地消失,东湖的雁中嘴、落雁嘴再无雁鸭满湖。

  在叶明的观察记录中,武汉最早可在9月底迎来首批大雁,来得早的一般是过境大雁,留下越冬的,抵达时间较晚,从10月底持续至11月底。其中,以灰雁、豆雁和鸿雁最为常见。遗憾的是,会“传书”的鸿雁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叶明介绍,鸿雁喜食水生植株及其球茎,许多自然水体被开发为养殖水体,大量放养草鱼导致水草锐减,断了鸿雁的食物。目前鸿雁这一种群的数量,已不及上世纪90年代的10%。

  保护湿地别去打扰,留住在汉过冬鸟儿

  要找到大雁,必须先找到大雁的栖息地。

  “它们不喜欢太热的天气,最南一般就飞到湖南的衡阳,所以那里也被称为‘雁城’。”朱小明说,长江中下游湖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一带,都是大雁最主要的越冬地。其中,武汉所处地域湖泊众多,历史上就是传统的鸭雁类越冬地。

  对于记者此前在东湖、沙湖等湖泊周边的观察,朱小明评价为“找错地方”。据观鸟人士多年观察发现,在武汉166个受保护的湖泊中,能找到大雁踪影的不足10个,且这些湖泊都分布在新城区。

  目前,武汉观鸟人最熟悉、种群相对稳定且数量较多的雁类越冬地,一是沉湖湿地,二是府河柏泉段。

  “中心城区看不到雁阵飞行虽然遗憾,但城市仍在努力留住这些前来过冬的鸟儿。”朱小明介绍,为了排除人为干扰,沉湖和府河都已相继采取保护措施,给大雁辟出一块相对安全的滩地区域,供它们栖息。到11月底,大雁的数量会达到高峰,这一数量会稳定至次年2月初。等到春天来了,它们就要飞回西伯利亚老家了。一般在3月中旬,最后一批大雁飞离武汉。

  短短数月,“偏爱”冬天在武汉小住的大雁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家。武汉观鸟协会负责人提醒,鸟儿对人类活动很敏感,请大家尽量不去打扰。

  小科普>>>

  雁群为何经常

  变换队形飞行

  大雁飞行时,为什么会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

  大雁飞行时,翅膀尖端会产生一股向前流动的气流,叫做“尾涡”。后面的大雁利用前面的“尾涡”,飞行时要省力得多。雁群飞行时所排列的队形,正是适于对“尾涡”气流的利用。

  大雁越多,飞起来就越省力气。同时,排队飞行,还可以防御敌害,相互照应,避免掉队。领头雁由于无“尾涡”利用,最为辛苦,所以雁群队形经常变换,其作用正是为了轮换头雁,不让它太累了。

 
责编:吴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