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支付方式巨变改变生活,“扫一扫 ”让“月票”说拜拜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1-07 19:3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7日讯(记者汪甦)“那时候,蛮多人上车都会很牛地说一句:‘月票!’,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看到长江日报“芳华物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集活动的消息后,63岁的市八医院退休主管技师朱时玲翻出了当年的月票和一把有年代感的旧公交车票。
  “纸质公交月票承载着我们那一代人对过去掏月票坐公交出行的生活记忆。”7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朱时玲家中见到了这些“老物件”。月票证件照上的朱时玲一头俏皮的短发,微笑大方,洋溢着青春气息。透明塑胶的月票外壳,四角已开裂,里面夹的绿色纸板上印有“武汉市职工上下班月票市区通用”的字样,下方的月票花呈黄底色,图案是一个大写的“米”字,纪念1997年的世界粮食日,下面一行小字注明:武汉职工通用月票24元。


  朱时玲翻出了当年的月票。记者汪甦 摄
  “这是我使用的最后一张月票。从1981年开始‘跑月票’上班,到月票发行逐渐减少,我用了十来年的月票。后来就是坐专线车购票乘车,一直到退休,我都是乘公共交通上下班。”朱时玲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期,她从外地调回汉,单位就开始集体办月票,当月凭上月的月票花兑换,“不限次数,只要是公交车都可以坐,轮渡也可以坐,蛮方便。”每个月的月票花也别具一格,像长江大桥、黄鹤楼、归元寺、电视塔等建筑,渡江节、杂技节等节庆活动都曾是月票花上的图案。
  公交月票曾是不少人出行的第一选择。她回忆,那时候,只要公交车每到一站,售票员都要喊:“上车请买票,月票请出示。”但是当时的公交线路不多,车辆数量少,特别是到了高峰期,大家一窝蜂往上挤,场面相当混乱,“好几次,我抱着孩子被挤下了车。哪像现在,公共交通运力充足,出行方式多样。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素质也提升了,文明礼让的行为多了。”


  朱时玲和她的月票。记者汪甦 摄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催生了公共交通票证的变化。从1999年开始,纸质公交月票便随着公交IC卡、“武汉通”的普及,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公交线路越来越发达,公交站就在家门口,上车卡一刷就行了,再也不必为没带零钱而烦恼,省去了每月换月票的麻烦。”朱时玲感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跑月票”到刷公交卡,再到如今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支付车票,人们乘坐公共交通支付方式不断变化,见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迁。“现在出门,我钱包都不用带,卡也不用拿,一个手机全搞定,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芳华物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集活动将持续进行,至11月15日12:00结束,有意者可提供老物件电子照片和300字简介,发送至电子邮箱3106034769@qq.com,或通过电子邮箱提供线索(邮件请备注“芳华物语”,并注明收藏者姓名、住址、电话等)。咨询电话:82812945(工作日8:30-12:00,14:30-17:30)。
  【编辑:刘思】
  (作者:汪甦)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