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长江日报记者探访三镇街头涂鸦,命运各不相同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1-15 21:1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彩绘墙成为中山大道亮眼街景 见习记者乔驰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15日讯 (记者史强 见习记者覃柳玮 乔驰 曹欣怡)15日,长江日报《长江观察》栏目推出报道,关注了即将面临拆迁的汉阳西大街一处留存居民记忆的“网红壁画”。报道推出后,得到网友和读者的强烈关注,稿件阅读量达到数万人,大量读者、网友留言或来电表示关注,也希望这样的城市印记能尽量保存。同时,也有不少网友爆料,称武汉街头还有不少特色涂鸦,很多也面临着消失的命运,较为可惜。
  涂鸦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关于涂鸦引发的话题一直存在。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里的“东九墙”成了热门话题,两堵充满各式涂鸦作品的水泥墙,在学生与保卫处的涂了又抹、抹了又涂之间不断“变身”,一度引发网络热议。
  如今武汉街头还有哪些涂鸦作品?它们的命运如何?15日,长江日报多路记者出击,现场探访了一批武汉街头特色涂鸦地。
  青山区街头涂鸦或将消失
  居民期待神秘艺术家再创作
  在青山区建设六路高架桥下有一个十字人行通道,曾经,通道两边的墙上布满了各式涂鸦壁画。它们大小不一,有的单幅只有1米宽,但有的大型壁画宽达3米。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它们的时候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了下来。由于道路施工,一些壁画被铲除了。周围的居民都觉得很可惜,希望等路修好了,那些神秘的艺术家能再回来绘制新的作品。
  壁画系涂鸦用喷剂绘制,色彩丰富。目前还保留着的有紫色的握紧拳头的手,有一个张开双手的魔法师,更多的是用艺术字体书写的英文单词。虽然保留的样式不多,但壁画曾经美丽的样子却印刻在了许多周围居民的脑海里。
  “我记得以前还有鸟,有猫,有希腊神话的一些东西,反正很丰富,非常漂亮。”张女士在附近开药店,她喜欢艺术,说起曾经的画面她历历在目。“我还记得那个猫的眼睛,画的太逼真了,我晚上路过的时候感觉真的有一只猫在盯着我,很有意思。”
  由于武九铁路线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六路段与新建地下人行通道合建,目前整个建六人行通道都被围挡挡了起来。居民们回忆,曾经的壁画连起来大约有100米长,很壮观。尚存的壁画只有不到20米长,而且全部在施工范围内,不能再近距离观赏。
  关于壁画的作者,没有人知道是谁。居民杨建国说:“我只看见过一次,下午5点多我下班的时候。个子很高,三四十岁左右。但是他是喷涂的,戴着口罩,看不清长什么样。他们不定期的过来,经常更新内容。”但家住附近的刘元明却看见过不止一人,“我记得是一个领队带着几个年轻人,看他们的样子应该是学生。地上摆满各种瓶子,喷三两下就是一幅作品,很厉害。”
  壁画不仅风格多样,绘制的时间也不一。没有人说得清第一幅壁画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人说是十几年前,有人说只有六七年。也许壁画的作者不止一批人,但他们绘制出附近居民共同的美好回忆。张女士说:“他们画得很好,这也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美化了我们的人行道。我觉得比满墙的小广告好多了。路过的居民都很喜欢。好多人过来拍照合影,感觉我们都跟着年轻了好多。现在是因为修路被铲除了,希望路修好了他们还能回来继续画,我们欢迎他们。” (见习记者覃柳玮)
  图说百年商业街传奇故事
  中山大道“网红彩绘墙”月底前完工
  细心的市民不难发现,最近中山大道一排空白的墙壁上,“长”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彩色墙绘。15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画师颜才福正拿着画笔,对照样图,加紧绘制一副约5平方米的墙绘。“像这样大小的一幅画,我一个人要一到两天完成。”


  画师结合设计图纸进行现场创作 见习记者乔驰摄
  “全国各地我都跑遍了,基本可以说见证了墙绘的兴起。”颜才福说,以前街边流行打印出来的宣传画,可随着大众审美的改变,手工壁画这种更有情怀和温度的绘画形式逐渐兴起。“就拿我现在画的这幅图为例,”颜才福举起画笔,指着色彩斑斓的墙画说道,“画的就是民国时期老汉口的服装店,我们对照设计图片进行二次加工,将我们对于老汉口文化的理解融入画卷。”
  “我们希望墙绘不仅能唤起老武汉人的美好回忆,还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据设计人员苏新月介绍,为了体现中山大道商业老街的特点,除了风景画、西式店铺以及3D元素等内容外,他们还特别在设计方案中加入了老武汉的店铺街景、特色建筑等元素,并且方案从4月起一直在调整,“最近我们还加入了军运会的相关元素。”


  中山大道彩绘墙让市民驻足观赏 见习记者乔驰摄
  爱好摄影的市民方女士,在得知中山大道的墙绘更新的消息后,专程拿着相机来拍照,“上半年我已经来拍过几组了,前几天看报道知道又开始画了,我就过来拍照记录一下。”方女士认为,中山大道旁的墙画很好的融入了老武汉的文化和特色,“中山大道是武汉的地标道路,所以墙绘应该跟上时代又不失我们的特色,我觉得他们画得很好。”
  据悉,本月底,中山大道上的83幅壁画将全部完工。 (见习记者乔驰 曹欣怡)
  地大隧道壁画:
  莘莘学子青春岁月的记忆
  雾中的青山,潮湿的地面,隧道两旁的壁画,那是雨中的地大隧道。11月15日下午1点30分,长江日报记者在地大隧道看到,来来往往的学子穿梭在隧道赶着去上课,也有外来游客驻足停留在壁画前拍照,十分热闹。


  地大隧道壁画 记者李子云 摄
  地大隧道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内,南望山下,全长333.3米,连接西区与北区,学生们上课生活都要路过这里,而隧道内的壁画,彰显着大学生的奇思妙想。路过这里的大一学生马新兰,是学校话剧社成员,正赶着去话剧社排演话剧,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隧道两旁的壁画是学校各个社团的海报,每年都会更新,壁画《子非鱼》就是话剧社学姐画的,画了两周时间,“路过这里看到自己参与社团的壁画,觉得特别有意义,其他的壁画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校。”
  “这幅画好美啊,来,拍一张。”正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张燕云,正在壁画前和同学拍照,她说,壁画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今天和她一起拍照的就是一起在学校读研究生的同学,同学们毕业后回校,都会来这里拍照,“一幅幅展现地大风采的壁画,已成一种校园文化,更是我们地大学子心中无法磨灭的情怀,是一种青春岁月的记忆。” (记者方历娇)
  创意涂鸦凸显校园文化
  武昌首义学院有“民国风”涂鸦墙
  身着旗袍的小女孩,矗立在民国风情的马路上,旁边是醒目的“逢考必过”字样……在武昌首义学院中区食堂门口,溢满“民国风”的涂鸦墙堪称现实版的“锦鲤”,成为该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一景。
  据介绍,颇有学校特色的涂鸦墙,是首义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所作。“视觉传达专业注重动手能力,每年的《POP广告设计》《插图设计》等课程,我们都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完成必要的实践环节。”该学院教师徐齐表示:“我们利用雅致的高级灰来凸显时代特色,再利用复古造型营造民国风,与‘首义’文化匹配。”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该校的文化涂鸦墙不止一处。在南区图书馆及新闻与法学学院,还有两面因地制宜、风格迥异的涂鸦墙。其中南区图书馆的涂鸦墙,或以绿色绿植主题、或呈现书本元素,与读书氛围相得益彰;新闻与法学学院的涂鸦墙,则融入了打板与摄像机元素,呈现出与专业特性一致的特点。
  “因地制宜是涂鸦设计的重要原则,如利用点线面元素,营造疏密有致的美学风格,甚至利用留白来赋予充分想象力。”参与制作涂鸦墙的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汪雅如表示,“从设计到绘图,再到购买材料、现场绘画,涂鸦墙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
  风格多样的涂鸦墙,已经成为该校的独特文化。因有“逢考必过”元素,也恰逢在考试周之前完成,中区食堂涂鸦墙成了该校的网红取景地,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拍照。
  “我喜欢坐在有涂鸦墙的南区图书馆复习”,该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的黎同学表示,“每当学习困倦时,抬头就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既养眼又缓解疲劳”。
  (记者龙京 通讯员王峰 张璐)
  有的刚刚消失 有的仍在默默等待
  汉阳古琴台两处经典“涂鸦”命运不同
  提起武汉的涂鸦,汉阳古琴台必不可少。在古琴台有两处创作时间较长、堪称经典的涂鸦,一处在古琴台公交车站,一处在附近的龟北路。长江日报记者15日再次来到两地探访时发现,古琴台公交站的涂鸦墙已经消失,墙面刚刚被粉刷一新。龟北路的涂鸦内容也重新进行了刷新。
  15日下午,当长江日报记者来到古琴台公交车站时,映入眼帘的是两面重新粉刷的墙壁,原来绘制在墙上的各色涂鸦都已消失。
  附近商户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施工前几天开始,墙壁粉刷刚刚才结束。谈起消失的涂鸦,商户和附近路人们多少有点惆怅。他们说,这里原来是一些学生模样的涂鸦爱好者进行创作,后来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每天还有不少人专门跑来照相,基本上以年轻人居多”。
  据了解,此处的涂鸦最早始于2006年,后来陆续有涂鸦爱好者在此进行创作,成为武汉街头的一大景观。
  相隔数百米处的龟北路上,百余米长的一堵围墙上,各种绚烂的涂鸦吸引了不少行人和游客拍照。
  围墙后的停车场工作人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堵墙有很多年历史了,每年都有不少人来这里涂鸦,非常热闹,“虽然画的东西大多看不明白”。
  武汉涂鸦圈资深人士江恒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龟北路上的这处涂鸦地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后来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涂鸦爱好者来到这里进行创作,画作内容也曾多次刷新,但因为体量较小,难以组织开展大型的涂鸦创作活动。近几年他都策划了大型活动,有来自德国、法国的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涂鸦创作。在他看来,涂鸦属于小众文化、城市亚文化,但在武汉越来越被接纳。 城市的这种包容和认可,为涂鸦创作提供更深厚的土壤,如此良性循环,让武汉迅速成长为全国涂鸦高地。 (记者史强)
  【编辑:祝洁】
  (作者:记者史强 见习记者覃柳玮 乔驰 曹欣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