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100多位专家、教授齐聚江城,“把脉”基础设施建设疑难杂症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1-15 21:3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中国工程地球物理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现场。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15日讯15日,中国工程地球物理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汉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姚振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以及来自全国地球物理领域各大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教授齐聚江城,围绕“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的地球物理重大疑难问题及对策”主题展开研讨,“把脉”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施工及运行安全问题。
  本次会议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市工科院科技园孵化器、武汉云航工程地球物理研究院、江岸区科技局等承办。市工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程百炼介绍,此次会议将汇聚一批处在行业前沿、推动行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集聚一批地球物理前沿领域新技术新成果,为业内资源整合与产研合作搭建一个高端交流平台。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铁路总公司、铁四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江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参会,将聚焦工程基础设施病害诊治技术发展与“工程医院”平台建设、隧道与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灾害治理、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物理探测中的应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议题,现场作主题报告,进行深入科学研讨,并提供成功经验和解决方案。
  “工程地质思维方法既要讲理性,也要有非理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教授唐辉明在会上作《工程地质评价方法与大数据分析》报告。他说,非理性思维通过想象、联想、直觉和灵感等思维形式把表象外化为具体形象,要求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准确判断,考验的是研究者的工程地质决断力。他现场举例,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只救援队伍驻扎在一处山体脚下,专家现场踏勘调研发现,这是一处滑坡体,当即发出预警,让救援队伍转移驻扎地,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他表示,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遥感测绘、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工程地球物理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学科多元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国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水利水电工程、地下隧道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工程施工及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应对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中大量而复杂的地球物理问题。“当前,武汉地铁、桥梁等城市基础建设方兴未艾,特殊条件下的地球物理勘察前沿技术将充分发挥作用,应用于地下工程、隧道、桥梁监测,病害诊断及治理等领域,助力城市建设及管理。”市工科院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教授肖柏勋表示。(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宋丹 张卫锋)
  【编辑:金鑫】
  (作者:谭德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