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在武汉,这些街头还有涂鸦地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1-19 00:0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市民专门来到彩绘墙前拍照 见习记者乔驰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18日讯14日,长江日报《长江观察》栏目关注了即将面临拆迁的汉阳西大街,一处留存居民记忆的“网红壁画”,得到网友和读者的强烈关注,大量读者、网友留言或来电表示关注,也希望这样的城市印记能尽量保存。同时,也有不少网友提出疑问,作为涂鸦爱好者,现在武汉街头还有没有地方可供创作?
  15日、16日,长江日报多路记者出击,为您打探了一批武汉街头特色涂鸦地,有的老“网红”地点仍在默默迎来各方爱好者;有的即将消失,期待未来重新展现;有的在政府引导下,以全新面貌重生,成为涂鸦爱好者们的热土;还有的是在商家、学校的引导下,新设立的涂鸦场所,吸引了越来越多涂鸦爱好者前来。
  青山街头涂鸦尚存部分,居民呼吁开辟更多创意文化空间
  在青山区建设六路高架桥下有一个十字人行通道,曾经,通道两边的墙上绘满了各式涂鸦壁画。它们大小不一,色彩丰富。有的单幅只有一米宽,但有的大型壁画宽达三米。由于道路施工,一些壁画已经被铲除。周围的居民希望等路修好了,那些神秘的艺术家还能回来绘制新的作品,把青山的特色也画进去。
  壁画用涂鸦喷剂绘制,目前还保留有紫色的握紧拳头的手,一个张开双手的魔法师,更多的是用艺术字体书写的英文单词。虽然保留的样式不多,但壁画曾经美丽的样子却印刻在了许多周围居民的脑海里。
  “我记得以前还有鸟、有猫,有希腊神话的一些元素,反正很丰富,非常漂亮。只要规范管理,不影响市民的生活,完全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我觉得比满墙的小广告好多了。”张女士在附近开药店,她喜欢艺术,说起曾经的画面她历历在目。“我还记得那个猫的眼睛,画的太逼真了,我晚上路过的时候感觉真的有一只猫在盯着我,很有意思。”
  由于武九铁路线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六路段与新建地下人行通道合建,目前整个建六人行通道都被围挡了起来。居民们回忆,曾经的壁画连起来大约有一百米长,很壮观。尚存的壁画只有不到二十米,而且全部在施工范围内,不能再近距离观赏。
  关于壁画的作者和历史,没有人说得清楚。有的说感觉十几年前就有,是一个身材很高,三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在这里喷涂,看不清样子。有的却说只有五六年的历史,并且看见过不止一人,“是一个领队带着几个年轻人,样子应该是学生。地上摆满各种瓶子,喷三两下就是一幅作品,很厉害。”
  青山区属于老工业区,很多老旧小区都面临拆迁重建。留住城市的记忆成了居民们的心愿。附近小卖店老板黄华说:“这些壁画很有个性,希望等路修好了,这些艺术家再来的时候也能把我们青山的文化符号画进去。我们的工业,我们的红房子都很有特色,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符号。要是能开辟一个公共涂鸦空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创作就好了。我们把一些小孩感兴趣的道德故事、生活场景的东西画进去,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岂不更好。”
  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江汉区百年老街欢迎墙绘爱好者参与
  中山大道是条百年老街,在前进二路和前进四路之间,有一片待开发区域,临街竖起长近300米的工地围墙。细心市民不难发现,继4月第一批彩色墙绘“惊艳亮相”之后,最近,这排墙壁上又新“长”出多幅栩栩如生的画作。
  15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画师颜才福正拿着画笔,对照样图,加紧绘制一副约5平方米的墙绘。颜才福说,以前街边墙壁流行悬挂打印画,可随着大众审美的改变,手工壁画这种更有情怀和温度的绘画形式逐渐兴起。


  画师结合设计图纸进行现场创作 见习记者乔驰 摄
  “我们希望墙绘不仅能唤起老武汉人的美好回忆,还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据设计人员苏新月介绍,为了体现中山大道商业老街的特点,除了风景画、西式店铺以及3D元素、军运会元素等内容外,他们还特别在设计方案中加入了老武汉的店铺街景、特色建筑等元素,“就拿我这幅画为例,”颜才福举起画笔,指着色彩斑斓的墙画说道,“描绘的就是老汉口的服装店,画师对照设计图进行二次加工,将我们对于老汉口文化的理解融入画卷。”
  爱好摄影的市民方女士,得知墙绘更新的消息,专程拿着相机来拍照,“上半年我已经来拍过几组了,前几天看报道知道又开始画了,就过来拍照记录一下。”方女士认为,中山大道上的墙绘很好地融入了老武汉的文化和特色,“中山大道是武汉的地标道路,这组墙绘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画得很不错。”
  此次以墙绘形式对百年老街进行创意性保护,由江汉区城管委牵头实施。江汉路中山大道执法中队的姚队长告诉记者,用墙绘美化工地围墙的想法,从去年底就开始酝酿了。“一方面想借旧城改造契机,对中山大道的街面环境进行提档升级,从而提升街区品质;另一方面为了制止乱贴乱画的‘城市牛皮癣’影响市容市貌。”


  中山大道彩绘墙让市民驻足观赏 见习记者乔驰 摄
  确定设计思路、启动政府招标、会同设计公司完善方案……“今年4月,我们在中山大道和步行街上先期试画了十幅墙绘,通过街头随机采访和公众号投票等形式,了解市民对墙绘内容的偏好,并融入到后来的设计中。”
  据悉,本月底,中山大道上的83幅壁画将全部完工。这一路段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街区”,以其艺术气息吸引市民目光。
  “我们一直在探索从‘执法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转变的路径。”姚队长说,下一步,江汉区城管委将继续推进这一创意性保护历史街区的“江汉模式”,如以“军运会”为主题,在重点保障线路的电表箱等城市家具上绘制趣味壁画等。“同时也欢迎对墙绘有兴趣的艺术爱好者加入进来,向我们展示你的设计理念,通过审核就能将自己的作品送上街头。”
  涂鸦扎堆地 “丰俭”皆适宜,汉阳古琴台仍是涂鸦热土
  提起武汉的涂鸦,汉阳古琴台必不可少。这里不仅有武汉历史最悠久的古琴台公交车站和龟山北路这两处涂鸦,也有后来在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新开辟的涂鸦场所。长江日报记者15日探访时发现,古琴台公交站的涂鸦墙已经消失,龟山北路和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涂鸦墙仍旧对涂鸦爱好者敞开怀抱。
  15日下午,当记者来到古琴台公交车站时,映入眼帘的是两面重新粉刷的墙壁,原来绘制在墙上的各色涂鸦都已消失。
  相隔数百米处的龟山北路上,百余米长的一堵围墙上,各种绚烂的涂鸦吸引了不少行人和游客拍照。
  围墙后的停车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堵墙有很多年历史了,每年都有不少人来这里涂鸦,一直没停过,非常热闹,“虽然画的东西大多看不明白”。
  武汉涂鸦圈资深人士江恒告诉记者,龟山北路上的这处涂鸦地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后来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涂鸦爱好者来到这里进行创作,画作内容也曾多次刷新,但因为体量较小,难以组织开展大型的涂鸦创作活动。近几年他策划了不少大型活动,会带来自德国、法国的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涂鸦创作。在他看来,涂鸦属于小众文化、城市亚文化,但在武汉越来越被接纳。 城市的这种包容和认可,为涂鸦创作提供更深厚的土壤,如此良性循环,让武汉迅速成长为全国涂鸦高地。
  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与龟山北路仅一墙之隔,但园内有两处涂鸦墙。一处在进园处的加油站,站外的围墙上被刷上了多幅涂鸦,长度有20多米。另一处大型的涂鸦墙则在园区深处,百余米的一堵旧围墙上绘制了10多幅涂鸦作品,引来不少游人观赏、拍照。
  来自合肥的俞小姐三人刚刚大学毕业,按照网上的攻略来到创意园游玩,漫步在充满先锋气息的涂鸦墙边,虽然平时不了解涂鸦,但她们还是被“惊艳”到了,禁不住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创意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园区是从2010年开始策划、举办各种涂鸦活动,2010年举办了“汉阳造”涂鸦大赛,邀请了大批涂鸦爱好者和团队前来创作,很受欢迎。2017年,园区举办了青年艺术节,再次进行了一次涂鸦创作,现在两处涂鸦墙上看到的作品就是去年的优秀作品。
  工作人员表示,因为园区可供涂鸦的空间有限,而且对涂鸦作品质量要求较高,要求与园区整体风格相协调,所以园区一般是主动邀请创作团队参加创作活动,如果有涂鸦爱好者希望在园内创作,需要先在园区报备,方案通过后才能创作。
  武昌区棋盘街:1000米涂鸦墙从“扎眼”到养眼
  “‘新二十四孝’:经常带着女子爱人回家,亲自给父母做饭,常跟父母交心沟通……”16日下午,长江日报记者在武昌区棋盘街书香苑小区附近看到,1000余米长的白色墙壁上,涂满了劝诫子女该怎样和父母相处的文字和漫画。这种新式涂鸦,引来路人驻足围观,附近的居民也纷纷点头称赞。


  棋盘街涂鸦 记者曾晗 摄
  白色墙壁是对面一栋老区的围墙,墙沿下有健身器械,不少居民晨起都会在这里锻炼。家就住在附近的邹莉平告诉记者,每天上下班都会看到墙壁上的涂鸦,还是蛮养眼的。
  记者了解到,棋盘街书香苑小区附近的涂鸦已经存在10多年了,目前还有两处保存较为完好,一处是位于花园山邮局对面的20余米长的小巷子两侧墙壁上,一处就是这涂满“新二十四孝”的1000余米墙壁。
  “棋盘街离湖北美术学院很近,经常有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过来涂鸦。以前大学生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潮流,自己在墙壁上画一些新颖的图案,看着蛮扎眼的。居民们也过来投诉,说学生们在墙上乱涂乱画。”花园山社区党委书记陈娟告诉记者。


  棋盘街涂鸦 记者曾晗 摄
  经过社区出面和大学生们沟通后,这一片的涂鸦墙渐渐得到了管控。学生们涂鸦之前,会先跟社区沟通好创作主题和绘画内容。社区也组织居民开会,把文明倡导、社区宣传、居民日常生活等与涂鸦文化进行融合,对学生们的涂鸦创意进行购买服务,创造出属于社区居民的涂鸦文化。
  “学生们拥有了一个画画实践的平台,我们支付费用支持他们的艺术创作,居民们也能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了解到社区的一些文明创建活动。”陈娟表示。此前投诉过涂鸦大学生们的居民,也慢慢发现,涂鸦以后原来贴满牛皮癣的墙壁,再也没有出现小广告,变得干净整洁了。学生们也会每隔半年时间,过来检查一次,对涂鸦进行修复和翻新。
  陈娟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后期社区将会出台措施,和大学生团队合作,考虑把涂鸦文化引入楼道,在楼道里进行推广。并将位于武汉中学后面约2000多平方米的墙壁提供给学生,成为他们挥洒艺术的舞台。
  地大隧道壁画:莘莘学子青春岁月的记忆
  雾中的青山,潮湿的地面,隧道两旁的壁画,那是雨中的地大隧道。15日13时30分,长江日报记者在地大隧道看到,来来往往的学子穿梭在隧道赶着去上课,也有外来游客驻足停留在壁画前拍照,十分热闹。
  地大隧道位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内,南望山下,全长333.3米,连接西区与北区,学生们上课生活都要路过这里,而隧道内的壁画,彰显着大学生的奇思妙想。路过这里的大一学生马新兰,是学校话剧社成员,正赶着去话剧社排演话剧,她告诉记者,隧道两旁的壁画是学校各个社团的海报,每年都会更新,壁画《子非鱼》就是话剧社学姐画的,画了两周时间,“路过这里看到自己参与社团的壁画,觉得特别有意义,其他的壁画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校。”
  “这幅画好美啊,来,拍一张。”正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张燕云,正在壁画前和同学拍照,她说,壁画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今天和她一起拍照的就是一起在学校读研究生的同学,同学们毕业后回校,都会来这里拍照,“一幅幅展现地大风采的壁画,已成一种校园文化,更是我们地大学子心中无法磨灭的情怀,是一种青春岁月的记忆。”
  创意涂鸦凸显校园文化,武昌首义学院涂鸦墙上有“锦鲤”
  身着旗袍的小女孩矗立在马路上,旁边是醒目的“逢考必过”字样……在武昌首义学院中区食堂门口,涂鸦墙堪称现实版的“锦鲤”,成为该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一景。
  据介绍,颇有学校特色的涂鸦墙,是首义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所作。“视觉传达专业注重动手能力,每年的《POP广告设计》《插图设计》等课程,我们都会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完成必要的实践环节。”该学院教师徐齐表示:“我们利用雅致的高级灰来凸显时代特色,再利用复古造型,与‘首义’文化匹配。” 徐齐告诉记者,作为视觉传达专业沿袭数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涂鸦创作将继续在该校推行,“我们希望以户外涂鸦为载体,探索墙面涂鸦、地面涂鸦等多种形式,深挖校园文化”。
  记者了解到,该校的文化涂鸦墙不止一处。在南区图书馆及新闻与法学学院,还有两面因地制宜、风格迥异的涂鸦墙。其中南区图书馆的涂鸦墙,或以绿色绿植主题、或呈现书本元素,与读书氛围相得益彰;新闻与法学学院的涂鸦墙,则融入了打板与摄像机元素,呈现出与专业特性一致的特点。
  “因地制宜是涂鸦设计的重要原则,如利用点线面元素,营造疏密有致的美学风格,甚至利用留白来赋予充分想象力。”参与制作涂鸦墙的视觉传达专业学生汪雅如表示,“从设计到绘图,再到购买材料、现场绘画,涂鸦墙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
  风格多样的涂鸦墙,已经成为该校的独特文化。因有“逢考必过”元素,也恰逢在考试周之前完成,中区食堂涂鸦墙成了该校的网红取景地,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拍照。
  “我喜欢坐在有涂鸦墙的南区图书馆复习”,该校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的黎同学表示,“每当学习困倦时,抬头就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既养眼又缓解疲劳”。
  专家:涂鸦是乡愁记忆的一部分,要保留也要引导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冯桂林认为,涂鸦是乡愁记忆的一部分,不要一概抹杀,可以适当拿出一些公共空间来进行创作,但内容上需要引导和规范。


  彩绘墙成为中山大道亮眼街景 见习记者乔驰 摄
  他指出,涂鸦这种文化形式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特别是在现在都市化发展进程当中,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多生存空间和存在理由。涂鸦本身也存在消极的一面,需要加以引导和规范。从总体来说,涂鸦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伴而行的一种大众文化,较多反映了市井、民俗、风情等内容。
  他表示,从体现精神生活的多元方式角度来看,要允许涂鸦文化的存在,但不是允许其突破底线。它对于底层生活的表达,能丰富基层社会文化的需求。以往有的可以适度保留,例如西大街的涂鸦,与市民生活融合在一起,利用绘画艺术的手法来丰富人民生活。这是民间艺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也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方向。以前没有的,可以视情况在适当区位或地段留下可供涂鸦的空间。既让创作者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也满足了基层群众的需求,同时也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城市越发展,越文明,越要有宽厚、包容的文化生态,可以为其开辟一些合适的“领地”。 (记者史强 曾晗 方历娇 龙京 见习记者覃柳玮 乔驰 曹欣怡 通讯员杜微波 王峰 张璐)
  【编辑:朱艳琳】
  (作者:记者史强 曾晗 方历娇 龙京 见习记者覃柳玮 乔驰 曹欣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