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主动“蹭课”,陪孩子植物研学学怎样做好自然教育
长江日报融媒体11月29日讯(见习记者杨晓雨)第三季植物导师课是今年生态研学活动的一部分,29日,导师课41名学员的毕业典礼举行。湖北大学教授庞静是第三季植物导师课的植物导师之一,也是生态研学的优秀导师代表,她带领6位小学员完成了“神奇的土壤——土生万物”这一课题,陪伴孩子们在植物研学里一起成长。
作为一位母亲欣然投身公益
从小就喜欢植物,大学学的是植物营养、土壤学,博士期间做的课题是关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现在是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教授,担任自然地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生活里还喜欢园艺……庞静对自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不仅是大学教授,还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庞静在生活和工作中角色多、任务重,但听说植物导师课这一公益项目后,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她说:“我也是一位母亲,知道自然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我认同这个公益项目的理念,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很高兴自己有担负起这份社会责任的能力。”
庞静为植物导师课学员讲解土壤的知识 庞静供图
学员出色的表现是最好的回馈
在这次植物导师课中,庞静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设计了一个从认识土壤,到将生活厨余沤制沃土,再到通过栽培试验验证土壤肥力的课题——“神奇的土壤——土生万物”。每次课程都在周末,除了每次上课的两到三个小时外,她课余进行准备和备课的时间会更长。
虽然付出了不少,但是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最终取得的成果让她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孩子们出色的表现,是对导师最好的回馈。”她说。
她回忆,课题的第三次课是“厨余变沃土”,需要孩子们挖土、收集枯枝落叶,与厨余一起进行堆肥。整个课程基本在户外进行,全部由孩子们自己动手。“我开始还担心孩子们会喊累,家长们可能也会担心,但是他们一个个都兴致很高,没有一个嫌脏嫌累。”那次课还有两名从汉口赶来上课的旁听生,还有一名学员的外婆也加入了,他们都学得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她印象最深的学生是陈可轩,最后一次课是通过对比试验,测试不同土壤的肥力状况,庞静给大家发了小麦的种子,让大家回家用不同的土壤种植,然后观察记录小麦种子的发芽数量、叶片数、株高等数据。四年级的陈可轩在这个基础上,独创了一种投票法,进行量值综合比较,并据此得出了很有道理的结论。“她表现出的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特别惊艳,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蹭课”的大学教授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研学活动本身和与孩子们的互动,也是导师的一种“成长”。虽然是大学教授,但庞静没有一点架子。研学活动刚刚启动的时候,主办方曾开展过五天的自然导师培训,庞静听说这个课程之后很感兴趣,主动来“蹭课”,体验用“五感”即眼、鼻、嘴、耳、手来感受大自然,与更专业的自然导师沟通交流,不断充实自己,开阔眼界。那次课结束后,她感慨很深:“从成人的世界重返儿童的世界,在公园里尽情地玩耍,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新奇和乐趣,也许只有真正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才能做好自然教育。”
与大学课堂的专业教学不同,植物导师课的学员基本上都是小学生,如何将课程设计得更加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增加趣味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她花了不少心思。她认为,在小学生的自然课堂里,亲身体验和兴趣培养,甚至比知识传播更加重要。因此,在土壤的课题里,除了传授土壤学的相关知识、堆肥操作要领和科学研究基本方法以外,她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干,在讲解时更注重趣味性的引导。“在这次研学中,学员们都表现得特别出色,他们在成长,我也一样。”庞静说。
【编辑:刘思】
(作者:杨晓雨)
作为一位母亲欣然投身公益
从小就喜欢植物,大学学的是植物营养、土壤学,博士期间做的课题是关于气候变化的影响,现在是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教授,担任自然地理学相关课程的教学,生活里还喜欢园艺……庞静对自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
不仅是大学教授,还是一个10岁孩子的母亲,庞静在生活和工作中角色多、任务重,但听说植物导师课这一公益项目后,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她说:“我也是一位母亲,知道自然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我认同这个公益项目的理念,作为一个社会人,我很高兴自己有担负起这份社会责任的能力。”
庞静为植物导师课学员讲解土壤的知识 庞静供图
学员出色的表现是最好的回馈
在这次植物导师课中,庞静基于自己的专业背景,设计了一个从认识土壤,到将生活厨余沤制沃土,再到通过栽培试验验证土壤肥力的课题——“神奇的土壤——土生万物”。每次课程都在周末,除了每次上课的两到三个小时外,她课余进行准备和备课的时间会更长。
虽然付出了不少,但是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最终取得的成果让她兴奋不已。“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孩子们出色的表现,是对导师最好的回馈。”她说。
她回忆,课题的第三次课是“厨余变沃土”,需要孩子们挖土、收集枯枝落叶,与厨余一起进行堆肥。整个课程基本在户外进行,全部由孩子们自己动手。“我开始还担心孩子们会喊累,家长们可能也会担心,但是他们一个个都兴致很高,没有一个嫌脏嫌累。”那次课还有两名从汉口赶来上课的旁听生,还有一名学员的外婆也加入了,他们都学得很认真,教学效果很好。她印象最深的学生是陈可轩,最后一次课是通过对比试验,测试不同土壤的肥力状况,庞静给大家发了小麦的种子,让大家回家用不同的土壤种植,然后观察记录小麦种子的发芽数量、叶片数、株高等数据。四年级的陈可轩在这个基础上,独创了一种投票法,进行量值综合比较,并据此得出了很有道理的结论。“她表现出的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特别惊艳,让我觉得很有意思。”
“蹭课”的大学教授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研学活动本身和与孩子们的互动,也是导师的一种“成长”。虽然是大学教授,但庞静没有一点架子。研学活动刚刚启动的时候,主办方曾开展过五天的自然导师培训,庞静听说这个课程之后很感兴趣,主动来“蹭课”,体验用“五感”即眼、鼻、嘴、耳、手来感受大自然,与更专业的自然导师沟通交流,不断充实自己,开阔眼界。那次课结束后,她感慨很深:“从成人的世界重返儿童的世界,在公园里尽情地玩耍,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新奇和乐趣,也许只有真正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才能做好自然教育。”
与大学课堂的专业教学不同,植物导师课的学员基本上都是小学生,如何将课程设计得更加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增加趣味性,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她花了不少心思。她认为,在小学生的自然课堂里,亲身体验和兴趣培养,甚至比知识传播更加重要。因此,在土壤的课题里,除了传授土壤学的相关知识、堆肥操作要领和科学研究基本方法以外,她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干,在讲解时更注重趣味性的引导。“在这次研学中,学员们都表现得特别出色,他们在成长,我也一样。”庞静说。
【编辑:刘思】
(作者:杨晓雨)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