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国际规划师参观昙华林,建议人车分流,建立一条直达黄鹤楼的道路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2-12 11:0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融媒体12月12日讯11日下午,2018国际(武汉)场所营造周之 “历史街区”场所营造分论坛在武昌昙华林举行,近40名国际规划师与市民、高校学生、政府管理者等围绕“重塑场所 转型城市”这一主题进行交流,从多种角度建言献策,给昙华林的改造与保护提供了很多新思路。


  记者李永刚摄
  国际规划师们从昙华林陈列馆了解了昙华林的历史文化、保护经过和规划构想,他们走进路边的汉绣店、文创店参观。来自芬兰赫尔辛基的蒂莫,是一名城市规划咨询师,他认为昙华林这一历史街区很有质感,许多木质的建筑让他感觉这一空间十分贴近自然,同时也十分鲜活,汉绣、茶艺、各类民俗都可以在这里体验。


  记者李永刚摄
  随后,参会者来到了翟雅阁,了解昙华林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展规划设计实现有机更新,以及如今面临的一些困境。为应对现存问题,各方代表分成五组讨论并提建议。
  在门户设计方面,国际规划师们发现现阶段昙华林缺乏一个较为明显的主入口,历史建筑与居民生活区的联系相对来说并不紧密。他们建议昙华林今后可以基于本地特色文化,开展更多活动,来增强游客、当地居民及艺术家之间的联系。


  记者李永刚摄
  在交通组织方面,专家建议实行人车分流,让游客可以自由漫步,增强整个区域的游览性。在文化利用方面,规划师们认为这一街区有很多文化建筑,为建立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联系,昙华林可以建立多个不同的文化功能区,相互承接,在昙华林入口沿主街可建立一条直达黄鹤楼的道路,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武汉。
  在邻里交往方面,专家们认为街道也是一种邻里空间,要留住原住民,通过原住民讲述这一历史街区的前世今生,建议增强昙华林这一街区人们的参与感。各项方案的实施都需要通过前期调研,并在实施后取得真实的反馈。


  记者李永刚摄
  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域办事处高级官员布鲁诺·德康表示,历史建筑携带有时代的记忆,要将过去时代的建筑作为宝贵遗产保存下去的方式就是持续注入文化,共同丰富城市公共空间,构建多元包容的城市未来。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刘紫荆感到这次活动令她受益匪浅,不仅能了解到昙华林这一历史街区的规划过程,还能与经验丰富的国际规划师们进行专业的探讨,可以激发更多人对历史街区活化的关注和思考。(记者郑晓安 通讯员李梦晨 童丹丹)
  【编辑:叶子】
  (作者:郑晓安)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