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黄陂区王家河街小寨村王雄:从打工不顺到生态制茶,精细帮扶让我带头致富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8-12-25 05:4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2018年6月16日,王雄夫人生下一个男宝宝,给家庭又增添了一位新成员。记者许魏巍 摄
  一儿一女,凑了个“好”字,和妻子一起养育两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一起种茶收茶制茶,一家人往好日子奔,马上就到而立之年的我,踏踏实实成家立业了。
  直到现在,有时一觉醒来,意识到自己空空荡荡的右臂,又看着一旁睡得香甜的家人,我都会有种错觉——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我一幕幕地回顾我生活的点滴——12岁时意外遭遇电击,失去了右臂,高一辍学,打了几份工都不太顺利,遇到妻子唐慧敏,承包 村里的茶园,起早贪黑种茶制茶…… 每次一想到这里,我心里就有了踏实感:这不是错觉,是我实实在在的生活,是靠我自己的勤劳奋斗和区农委、街道办、村委会共同帮扶一点一点构筑起来的美好生活。
  尤其是最近3年,我的生活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2015年10月17日,王雄夫妇借住在同村村民家中。记者许魏巍 摄
  3年前,我成家没多久,还借住在乡邻的旧房里,屋里除了四面砖墙, 最值钱的东西不过是一台旧式21寸彩电。现在,我已经住上了两层的楼房,家里别说液晶电视了,冰箱、洗衣机、电脑,城里人有的,我都有。
  3年前,我和妻子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勤扒苦做,一家人吃饱穿暖不愁,到了过年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一年能存下几万元钱,我们已经不满足于温饱,一到茶园闲下来时,我还会带着妻子一起去周边旅游,享受下生活。
  3年前,看着自己的30亩茶园,心里多少还有点没底,这么大一片茶园,我能打理好吗?现在,茶园里装满了灭虫板和诱虫灯,我的茶园马上要成为远近闻名的无公害茶园了,区农委还帮着建立电商中心解决销路问题。
  这3年里,有几件事一直烙在我心里,一想起来,就觉得温暖。


  2015年10月17日,王雄在茶园谈起自己对未来打算,信心满满。记者许魏巍 摄
  2016年初,当时我正在钻研红茶制作技术,无奈村里没有制作设备,购买设备需要上十万的资金,对我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区和街道相关部门迅速拿出帮扶措施:每亩茶园一次发放 2000元补 贴 。30亩茶园 ,有了6万元的补贴,资金解决了一大半 。 2016年3月初,在区农委、扶贫办的督办下,期盼已久的红茶制作设备终于进驻制茶车间,点亮了我的制茶梦。
  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是在2016年10月,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既感到自豪,也有点担忧。区农委相关领导到村里上门走访,跟我讲了一句话,让我心里振奋不已——“脱贫不脱政策,王雄,你别有顾虑, 继续带着村里人一起致富!” 扶贫工作人员这话真说到我心窝里去了,我怎么能不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往前奔!
  直到最近,“脱贫不脱政策”还在激励着我。2018年10月17日, 区农委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要给我的茶园送灭虫板和诱虫灯。接电话的时候没抱多大指望,哪知道第二天一早送来1.5万张灭虫板。


  2018年10月18日,黄陂区农委给王雄送来了灭虫板和诱虫灯,图为王雄在茶园里查看灭虫板是否需要更换 记者许魏巍 摄
  从当天早上9点开始,区农委的三四十个工作人员一直忙活到 中午12点,一个个满头大汗,怕麻烦我,安装完他们就上车走了。
  三年多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自己肯奋斗、不放 弃,一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口述:王雄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刘智宇)
  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翁增光:帮他奔小康走得更远更好
  设在村委会里的电商平台正在加紧筹备之中,我近几个月的工作重心都围绕这个电商平台展开。要知道,有了这个电商平台,王雄和远近村庄的茶农们生产的优质茶叶,能进一步拓展销路,好处实实在在。
  这是扶贫工作队给小寨村以及小寨村周边茶农们送去的一颗定心丸——区农委相关领导多次到小寨村与王雄交流,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脱贫不脱帮扶政策”。


  2017年2月4日,王雄为了更便利地学习制茶技术,在家里新配置了一台电脑。 记者许魏巍 摄
  王雄2016年10月就脱了贫,但脱贫不代表他再也不会返贫,更不代表扶贫工作队不再帮扶他。
  为了给他打牢致富的基础,区农委与街道、村委会多番研究,根据王雄的实际情况,给他制定了精细的帮扶措施。 为解决制茶设备短缺问题,区和街道相关部门拿出帮扶措施: 每亩茶园一次发放2000元补贴,帮其建起制茶车间;为帮他提高制茶技艺,区农委筹办产业扶贫课程,让他学习了农产品种植、加工、 电商等方面的大量专业知识;此外,还为王雄一家引入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增加卖电收入;免费为王雄茶园安装灭虫板和诱虫灯,打造无公害茶园,提高茶叶竞争力。
  其实,我一直觉得,王雄能这么快脱贫,能把日子过得这么红火, 除了精准扶贫的政策好、区农委落实政策得力以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王雄自己。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太多的优秀品质——乐观向上、勤劳朴实、善于动脑、自强自立……
  我相信,在致富奔小康这条路上,王雄和他的一家还会走得更远更好。 (口述:翁增光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刘智宇)


  2017年2月4日,王雄夫妇在新家客厅沙发上开心地合影,这是他们搬新家的第一个春节。记者许魏巍 摄
  记者手记
  不畏难好钻研为大家3年间他脱胎换骨
  一个年轻人,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朝气、闯劲和毅 力?跟踪采访王雄3年,长江日报记者从这个独臂小伙子身上找到了答案。
  与3年前相比,王雄发生了许多变化——他身材胖了些,笑容多了些,说起话来底气足了些,他变得健谈了,特别是说起未来的各种打算时,总是神采飞扬,说个不停。
  分析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长江日报记者从王雄身上看到了三种可贵的品质。
  不畏难的吃苦精神。这个独臂的年轻人,一度担心自己能否打理好街道办交给他承包的30亩茶园,能否一 肩挑起一个家庭的生活重担。他没有被心理压力击垮, 反而越奔越有劲头,起早贪黑打理茶园,茶闲时,也想方设法四处打零工,再苦再累也不挑挑拣拣,收入连年增 长。
  好钻研的学习态度。从最初踏踏实实跟着村里的 老师傅学习制茶,到在区农委帮扶下多次上培训班,3年来,王雄从未停止学习,他不断提高茶园维护技术、制茶 技巧,一有时间就上网钻研茶叶行情及电商要领,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有有了一技之长,才能真真切切摆脱 贫困。
  为大家的责任意识。幼年的不幸遭遇,一方面让王雄早早体味到人生艰辛,另一方面也让他不断感受到周 遭的关爱。在他心中,时刻有种“大家”意识——把小家 组建好、维护好还不够,还想带着村民们一起致富,这种 责任意识让他不断克服困难,将自己的正能量传播到远 近乡邻中。 (长江日报记者刘智宇)


  2018年1月30日,王雄的种植农场营业执照办理成功。他家里已存有大量茶叶包装盒,来年准备开始经营自己的品牌。记者许魏巍 摄
  王雄被帮扶脱贫之路
  2015年10月
  妻子借住乡邻的旧房里,屋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一台旧式21寸彩电。
  2016年3月
  黄陂区、街道相关部门拿出帮扶措施:对王雄的每亩茶园发放2000元补贴,一共6万元补贴到位,王雄购买制茶设备所需资金解决了一大半。
  2016年10月
  黄陂区农委上门给王雄家里配备了光伏发电设备,一年可增收两三千元。当月,王雄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2017年6月
  开起了网店,还注册了公司,办下了“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王雄种植农场”的营业执照。
  2018年6月
  和妻子唐慧敏生下二宝,夫妻俩给这个7斤多的胖小子取了个小名叫壮壮,寄托着让他茁壮成长的朴素愿望。
  2018年10月
  为帮王雄打造无公害茶园,区农委工作人员为王雄的茶园装上1.5万张灭虫板和数十盏诱虫灯。
  2018年12月
  区农委在村委会设点,即将上线一个电商平台,将安排专人在村委会驻点,帮村民们销售茶叶。
  【编辑:朱艳琳】
  (作者:刘智宇)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