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这项研究成果,影响武汉供水“湖改江”决策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1-20 21:1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徐顺清教授(左一)在实验室工作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0日讯(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王潇潇)前不久,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徐顺清团队“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环东湖的数十万市民由饮用东湖水改喝长江水,就源于徐顺清团队20多年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初,徐顺清团队开始关注东湖水质情况。这项研究持续20多年,团队跑遍了长江、汉江、淮河、东湖和太湖,考察了各类水源水质和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质。
  “不少单位听说我们要去采样,都很担心,害怕团队的研究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徐顺清教授回忆,面对这样的误解和阻力,研究团队也很无奈,只好想尽各种办法“找关系”,厚着脸皮要来实验数据。
  很多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数据都是他们从医院和疾控中心“化缘”得来的。“谁在医院有熟人,帮忙联系采集点样本?”这是团队成员讨论最多的一句话。
  数据得来不易,更要体现出研究价值,每一项数据都激励着团队成员加班加点完成研究。在实验室培养了几代小白鼠,在调查现场跟踪了一批又一批样本人群,团队成员也一代一代接力。
  研究发现东湖水不适合做饮用水源。成果最终影响了政府决策。2001年5月,武汉决定,实施“湖改江”工程,将东湖水厂供水范围内的居民饮水水源,由东湖改为长江。
  研究成果不仅在武汉应用,在淮河流域也得到推广应用,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还为国家自来水饮用标准提供依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徐顺清教授说,20多年的研究眨眼而过,最早参与研究的周宜开教授现已年过古稀,鲁文清教授早已过花甲,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吴康兵也已过了不惑之年。“团队中有一批教授和专家一直在坚持做这项研究,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果。”
  链接>>>
  都没想到去报奖
  否则5年前就可获国家科技奖
  “这个奖要是提前几年前报奖,一样可以获奖。”徐顺清教授说,团队都没想到去报奖,否则5年前就可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之所以如此,一是项目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应国家要求必须保密,不能发表论文,而是以报告的形式报给了相关部门。二是预防医学不像临床医学,看不到“治病救人”的显著成绩。这些,让研究团队有些发愁,但却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为百姓服务、为国家服务的初衷。
  徐顺清教授坦言,他现在最关注的是环境卫生对儿童的影响。若环境对儿童是安全的,对成人也一样,但反过来就未必。很多病是“三岁看一生”,人的婴幼儿时期的底子很重要,底子好一辈子受益。受精卵到孩子三岁这个阶段环境作用很重要,环境是弱效应但影响是长期的,这就是研究价值的所在。
  【编辑:祝洁】
  (作者:杨佳峰)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