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七旬老伯肺部“高血压”胸闷气喘,这项湖北首次实施的技术为他减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1-29 18:5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29日讯“一直以为胸闷气喘是心脏出了问题,怎么都没想到竟然是肺部‘高血压’在捣鬼。”29日上午,正准备接受下一次手术治疗的刘老伯说起自己的病情,连叹说走了不少弯路。
  近日,刘老伯因呼吸困难到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看诊,才发现肺动脉血栓堵塞,导致肺动脉血压高出正常值的3倍。找到了罪魁祸首,肺血管介入团队为其实施了“压力导丝引导下的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为刘老伯的肺部成功“减压”。据悉,这项技术在湖北省属首次实施。
  胸闷气喘连穿衣换鞋都困难
  70岁的刘老伯家住硚口,最近一年来只要他稍微动一下就胸闷气喘。先后辗转多家医院看病,做了很多检查,中医西医看了个遍,医生要么说是心脏问题 ,要么说是肺栓塞,每天不断地吃药。
  最近两个月,刘老伯的身体状况更是急转直下。平地路上走100米,就会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连出门穿衣服换鞋都会大口喘气。说话一激动,更是喘个不停。1月14日,实在无法忍受的刘老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接诊的朱紫阳医生详细询问了刘老伯的病情,并仔细查看了他带来的全部检查资料后,怀疑刘老伯已经从急性肺栓塞发展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他告诉老伯,肺动脉栓塞后,血栓并未溶解被吸收,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不断升高,有3%的人会逐步发展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如不及时治疗,右心功能会严重受损,5年生存率只有50%左右。
  在朱紫阳的建议下,刘老伯住进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精准测量用球囊扩张狭窄血管
  入院后,刘老伯进行了一系列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其肺动脉压力为60毫米汞柱(正常值≤25mmHg),肺血管阻力11WoodU(正常值≤3WoodU),高出正常值的3倍多,证实了此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李承红主任正在看病人的片子。
  目前对于这种疾病,一是采用抗凝药和靶向药物治疗,二是外科手术治疗,三是血管介入治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承红介绍,刘老伯服用抗凝药治疗已经一年多,但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治疗省内还没有开展,风险大,死亡率高,刘老伯的疾病分型也不适合手术。经过多次评估分析,李承红及其团队认为刘老伯最适合介入治疗,决定为其实施最新的“压力导丝引导下的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
  1月17日,介入团队的朱紫阳、李发久、覃伟三位医生相互配合,一针见血地从股静脉穿刺成功,在血管造影的引导下,熟练并精准地将压力导丝送至肺动脉狭窄病变处,明确探测了两支狭窄及闭塞血管的情况,并根据血管直径、血流分级等选择合适的球囊反复进行多处扩张。
  通过4个小时的手术,病变最严重的血管被打通。之前狭窄的肺动脉血管变得圆润充盈,远端的肺动脉也显影良好。


  介入团队将狭窄的肺动脉血管一一撑开。
  新技术让患者10年生存率达90%
  李承红介绍,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是发生在肺动脉内的特殊复杂疾病。过去认为,外科手术和抗凝治疗才是治疗的关键,但是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只能够使一半左右的患者获益,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作用也有限。2012年日本学者改良了肺动脉球囊扩张流程后,这一微创介入技术在全世界受到热捧,2014年日本开始进行压力导丝技术精准指导下肺动脉球囊扩张治疗。
  2016年,北京率先在国内开展此项技术。“我们是全省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开展此项新技术的医院。”李承红透露,接受该技术治疗后,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90%。
  李承红介绍,人体肺动脉分支众多,较大的分支就有18支,完成这一手术工作量较大,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最棘手的是,肺动脉血管极薄,在扩张中容易有出血的风险,在使用球囊扩张时通常只能把血管扩张至适当大小,进行分次扩张,以此来降低手术风险。至少需要6次手术,才能彻底给肺部减压。
  据了解,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自2012年成立肺血管病介入诊治中心以来,一直致力于肺血管病如咯血、肺癌、肺栓塞、肺高血压的介入诊治,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开展此项技术的中心。(记者刘璇 通讯员罗瑶)
  【编辑:付豪】
  (作者:刘璇)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