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万元经费助“稻米变血”走出实验室,国家级生物城在武汉蓬勃生长
光谷生物城(生物城提供)
长江日报融媒体2月25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田瑶林)“我们要将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加强与医院的合作,造福更多患者”,20日,面对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企业尽早实现药品上市的期待,光谷生物城企业波睿达生物科技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同存,表达出了强烈信心。
如今,张同存的团队与光谷同济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已完成近400例的临床。而9年前,这位武汉科技大学的教授,还在实验室里做着上万次的细胞试验。
在光谷生物城,像张同存这样的追梦学者还有不少,他们以自己的坚定和执著,在一片转化沃土上,引领着一批技术成果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十年时间,一座国家级生物城蓬勃而起。
光谷生物城(生物城提供)
找钱:2000万元起步经费助“稻米变血”走出实验室
去年年底,光谷生物城企业武汉禾元生物的人纤连蛋白OsrFN产品上市。这是其创始人杨代常“稻米变血”成果的又一应用。
光谷生物城(生物城提供)
“人血清白蛋白”是治疗烧伤、肝硬化等疾病的“黄金救命药”。过去只能从血浆中提取,武大生科院教授杨代常的一项成果却能让它从水稻中“长”出来。“一亩水稻可以产生的人血清白蛋白相当于300人每人平均献200毫升血的产量。”
这个令人惊艳的科研成果转化却历经坎坷,直到杨代常团队以“首席科学家+团队+项目+经费+成果+企业”的形式入驻由武汉大学、华中科大、华中农大等共同组建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后才得以真正转化。
杨代常坦言,正是依托研究院提供的300多平方米实验室,2000万元项目经费及量身定制的年度发展规划,让他多年的心血终于离开了实验室,成为面向海内外的热销产品。
企业度过最初的研发期,成为细分领域的“潜力股”后,融资需求分外强烈。光谷生物城又从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上市融资等方面重点帮扶,为其提供“股权+债权+上市”为主体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长江日报记者在走访中还获知,光谷生物城搭建的投融资和孵化平台,曾帮助企业从国开行获得千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
不光找钱,还省钱。包括华农院士陈焕春领衔的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内,不少光谷企业在转让技术时享受了减免所得税政策。
找人:同济校友企业共享千家亿元渠道资源
“在美国没机会见到您,没想在这里碰到”,在光谷生物城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里,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刘天罡,巧遇久闻其名、任职美国癌症研究中心的董晨教授,他感到十分意外。
此次邂逅,注定是偶然中的必然。
他俩同时被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这一创新平台所吸引。该院配备着国内功能最先进、设备最齐全、配套最完善的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吸引了包括邓子新、卓仁禧等10余位院士在内的海内外高端人才130多人,累计创办企业120余家。在这里,“找人”很容易。
光谷生物城初创型中小企业占到了9成左右,资源共享、上下互动、抱团壮大,才能成为产业集群。光谷生物城主办了上百期“生物创赢汇”活动,帮助园区内企业整合资源。
光谷 生物城内企业喜康生物
学者型商人陈莉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还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进行过博士后研究。她回国创立的明德生物,去年已上市。去年,这家企业,投资了园区内的 另一家迈德科技。这家企业的创始人陈凯也是同济毕业的高材生。“向基层医院推广慢病管理方案时,首要帮他们提升临床生化检查效率,明德是国内即时检验龙头企业,而迈德有全国近两万名内分泌代谢病医生用户及上千家医院的渠道资源,形成双赢。”
在园区内,像这样“找人”“找资源”的故事还有很多,拿着技术,生物医药企业要想开发慢性病诊疗器械或耗材,在最近的生物城器械园就能找到代工企业;需要生产均衡膳食产品,可以去农业园找到优质原材料。
找市场:“全球首个”专利在同济进行临床试验
去年,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张同存、顾潮江获全球首个“应用CAR-T免疫细胞治疗艾滋病”的发明专利授权。该企业已在生物城内开建厂房,研发空间也突破上千平方米。
而在三年前,两人初创仅一年的该企业,捉襟见肘,进入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首席科学家+团队+经费+成果+企业”模式孵化后,很快在园区内获得700平方米场地,并获支持使用平台内大型检测仪器。
一年后,企业即申报了一类新药,研究院还帮助张同存准备3551人才预答辩,后者成为光谷第九批3551创业人才,并获光谷生物城上千万元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经政府搭桥,他们还与隔条马路的光谷同济医院合作开展临床试验。
不光帮企业找钱、找人,还帮企业找市场。为推进武汉自主创新的医疗器械、耗材、药品在本地率先使用,去年下半年,百名医院院长走进光谷生物城,安翰光电等10家光谷生物城企业进行了“路演”。目前,安翰正与武汉市第八医院暨武汉市肛肠医院展开洽谈合作。
“光谷生物城大量企业还处于研发期,需要一个稳定的孵化环境。”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介绍,从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到量产上市,新药开发的每个环节,生物城均有平台提供服务。以政策链、基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五链”并驾护航,重点打造生物产业研发创新体系和总部聚集区,抢占生物产业发展的“滩头”。
经过10年建设,光谷生物城目前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2000多家,吸引了6万多人就业。去年,光谷生物产业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是仅次于光电子信息的第二大战略性支柱产业,4位诺贝尔奖得主、27位院士,537个高层次生物人才团队,为光谷生物城源源不断释放出创新活力,截止目前,光谷生物城有400多个新药在研,其中26个重磅一类新药进入临床。
大事记:
2007年6月,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2008年11月,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奠基开工
2010年,华大基因签约入驻光谷生物城,同年,辉瑞武汉研发中心成立彬彬入驻生物创新园,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落成,38个项目团队入驻。
2011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赛默飞世尔项目入驻。
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霍尼韦尔项目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德国费森尤斯卡比入驻
2014年,全球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模块化大分子药物工厂——喜康单克隆抗体项目在生物医药园开建。
2015年,位于医学健康园的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启用。
2016年,光谷生物城智慧健康园、生命健康园挂牌成立。
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总部在光谷生物城揭牌
2018年,光谷生物城第一家本土培育的A股上市企业——明德生物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
【编辑:祝洁】
(作者:李佳)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