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认可的高考,我们有何理由看扁它
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近日,一则“剑桥大学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的消息,引起网络热议。3月25日,剑桥大学官微回应说,剑桥早就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并已执行数年。
海外名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剑桥大学并非个例。仅在英国,还有伯明翰大学、莱斯特大学等6所名校认可中国高考成绩。澳大利亚是第一个认可高考成绩的国家,该国有30多所大学认可中国高考成绩。美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的许多大学都承认中国高考成绩。
这一旧闻新提,还真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很长一段时间,国内有种流行的说法:中国的高考是一种僵硬的教育模式,在国外教育界名声也不佳,中国高考成绩普遍不被承认。如今看来,这是一种误解,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说法。
这类传言不仅在教育界,很多领域都很流行。过去十多年,在流行的媒体报道、公共写作中,我们谈中国教育、中国科技、中国法律、中国政治,言必称欧美,“教师爷”举不胜数。“中国高考不被承认”,这一说法如今证明没有事实依据,却长期不胫而走,“支撑”这一说法的不是调查研究,而是不自信的心态。
中国高考制度长期被各种诟病,但诸多海外高校不仅承认中国高考成绩,而且使其为重要参考。正如旧金山大学副校长史丹利·奈尔博士曾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高考)不仅考察一个人的智力,也考察一个人是否有能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以及是否能在长时间内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可以说,高考制度承担了过度、过滥的“应试教育”骂名,这已经超出了对它的客观、理性评价。
我们无意美化高考或者应试教育,但必须承认,教育制度是个复杂的系统,而它首先要与一个国家、社会的肌理相适应。应试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借鉴各国教育经验,但不是简单以哪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为模板。正如高考确保绝对公平的升学渠道,自然,很多国家的“精英主义”教育模式并不适合移植过来。
很多人喜欢美化一些欧美国家的“快乐教育”,事实上,教育本身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或者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从思维训练,到心智成长,一个人的教育阶段要经受多少“磨难”?这也是成长必经的“磨难”。“快乐教育”的“快乐”体现在很多互动形式上,也有很多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值得我们多加学习,但学生们建立知识体系、锻炼心性品质的过程,都并不那么“快乐”。相对而言,中国高考制度为最多数的一般人,建立了“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的途径。
每个人潜力不同,当有相匹配的教育资源,让其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中国先贤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感悟。教育也不只是教育问题,更多时候,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国家,有多少教育适龄人口,需要投入多大的教育资源,如何确保人才选拔公平、兼顾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教育如何与社会就业对接,等等,这些问题都超出了“高考”范畴。
学会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本身就是自信的表现。从“剑桥式”的眼睛里,我们的确可以学到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编辑:朱曦东】
(作者:邢帆)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