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来,干一碗“状元村”的鸡汤,有营养!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4-04 18:5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李尔静
  近日,一篇名为《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的报道,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关注。
  文章讲述了山东泰山脚下的洼里村,多年来,辛苦培育出了9位博士、9位硕士、60多名大学生。然而,这些成为了教授、老师、公务员的后生们,却并没有“衣锦还乡”。现在,洼里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一片凋敝。
  拥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洼里村,一直因教育而闻名。古时候,洼里村因为出了不少教书先生,而备受敬仰,即使是县太爷下乡,经过洼里村,也会主动“落驴”。这样的文脉传承,奠定了洼里村读书育人的风气,即使村庄并不富裕,村民们还是愿意“倾尽家资”,甚至不惜借贷资产,供后生们读书。村民们的付出,也终于收获了今天的“状元村”。
  也许,村子“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的说辞,村民们自己并不会认同。
  夕阳西下,洼里村的村民们扛着锄头各自归家,有的人会聚在小广场前说一会儿话。提起这些有出息的后生,村民们引以为傲的喜悦溢于言表。
  洼里村的村民们都非常崇拜学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是大家坚信的理念。后生们也终于不负众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获得了高学历,也都在城里安家落户,事业有成。这些后生们,就好像是村民们心中的一团火,看到他们,就看到了希望。
  “老人苦点就苦点,孩子们再不能受穷了。”洼里村的村民们始终坚持着,要改变下一代人生活的心愿。后生们也终究未曾辜负老人的心意,凭借寒窗苦读,踏实努力,把读书改变命运的家乡信条,在自己的人生中,开了花,结了果。
  有出息的后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孩子们事业有成,作为父母,生活也会相对轻松不少。有的老人可能离开了家乡,和子女们住在了一起;有的虽然仍旧留在村里,但眉梢眼角间,也洋溢着满足的幸福。后生们偶尔回来,也会以自己为例,劝村里的孩子们“好好学习”。每一个走出去的“状元”,都是孩子们心中崇敬的榜样。
  这样的“状元村”,怎么能说“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呢?
  洼里村的村民,依靠着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凭借着恒久的意志,坚强的品性,为后生们提供读书发奋的机会,也终于,让贫穷及身而止,让后生们过上了红火的生活。“走出去”的后生们,也成为了村民们最大的精神力量,让留在村子里的人,更加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奋斗改变命运,只要心里有向好的决心,日子就有向上的奔头。
  有这样的一群人,村子的命运,也终将会一点一点地发生改变。
  【编辑:朱艳琳】
  (作者:李尔静)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