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首日迎来祭扫高峰,118万人扫墓,几乎人人手捧鲜花
玉笋山公益性墓地上都是鲜花。记者肖僖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5日讯 4月5日清明节小长假首日,11时,武汉市汉阳区扁担山人流量已经突破11万人次。长江日报记者在扁担山公墓看到,上山下山的道路全是祭扫的人群,人人手上一把鲜花,几乎成了标准配置。由于天气晴好,不少市民选择清明节当天到各大陵园公墓祭扫。据武汉市民政局统计,清明节当天扫墓人流量比较大的墓园为扁担山、玉笋山、石门峰,全市15个合法经营性公墓全天总计有118万人次出行扫墓踏青。
30年前倡导花环祭扫,市民不太接受
30年后,人人手捧鲜花
1989年长江日报报道截图 记者杨帆摄
5日10时,长江日报记者在扁担山公墓管理处二楼大厅看到“武汉扁担山公墓发展史及殡葬改革成果展”。在众多展品中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了一张1989年的《长江日报》,上面发表了一篇题为《扁担山上江大学生倡议“以花环寄托哀思” 但认同甚少》的文章,讲述了当年江汉大学的一群大学生用纸折叠制作的花环卖给扫墓市民,以献花环这种更文明环保的方式代替放鞭炮、烧钱纸祭扫,但是当天10万扫墓人群仅有50多位市民选择了花环祭扫的方式。
再将目光回到现在,长江日报记者在扁担山大门口看到,每一家入园祭扫的市民几乎人人手上都拿着鲜花,不少年轻人来扫墓,甚至只带上鲜花和红丝带,连钱纸都不带。今天在园内做志愿者的任正凤是武汉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她说:“今天15个同学一起来到扁担山公墓做志愿服务,主要是捡垃圾和倡导文明扫墓,扫墓的市民都非常文明,每个人手上一捧鲜花,鲜花祭祀也是一种更清新的扫墓方式,绿色环保。”
一边祭扫一边带着孩子踏青游玩
石门峰生态园里满满“度假风”
石门峰生态公园里都是踏青游玩市民。记者关馨摄
11时左右,长江日报记者来到石门峰生态公园中心广场附近,随处可见在大草坪上玩耍、休息的市民。
有三五个小孩儿在放风筝;有一家人在草坪上躺着沐浴阳光的;有在小吃一条街撸串的;也有一个大家族围成圈做游戏的,好不热闹。有市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近几年清明扫墓都是扫墓、踏青两不误,今天天气非常好,祭扫完没有马上返程,在草坪上休息下、放松下,环顾四周都是绿意盎然,心情非常好。”
从广场步行至出口约2公里路程,不到十米宽的道路两旁全是用帐篷搭起的小摊,人来人往,仿佛热闹的集市。一边在售卖“祭扫用品”,另一边则琳琅满目,从吃喝玩到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水果、蔬菜、甘蔗汁、爆米花、烤苕、卤鸡蛋,不少返程市民手上好吃的都拿不下了,也有在市区比较少见的小物件,手编的筲箕、罩菜的纱帐,甚至疏通下水道的“神器”都被市民打了围。有市民边吃着玉米边说:“我们这哪里像扫墓,就像逛街郊游一样。”
公益性墓地越来越多
有陵园公益性墓地占比超五成
公益性墓地被视作一种民生基础设施,应该是地方政府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项目。根据民政部的政策,每个陵园除了经营性商品墓,至少要有10%的墓地作为公益性墓区,为城市低保人员和政府兜底对象提供殡葬服务。
在清明节当天,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蔡甸区玉笋山陵园,陵园管理处的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玉笋山陵园已经使用的墓位是10万余个,其中5.5万个墓位属于公益性墓地,经过物价局核算批准后的收费是单墓6000元/座,合墓9000元/座。”这一价位只有同等面积的商品墓价格的1/4。工作人员跟长江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座墓地首先是占地面积的地价,然后加上墓碑石材和人工费,再加上20年的墓地维护管理、维护、保洁等人工成本,6000元的单人墓,不要说赚钱,能做到不亏损就很不错了。
据了解,公益性墓地一般接收两类人群,一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和享受抚恤补助金的重点优抚对象;还有一种是因城市建设和重点项目推进,老坟迁移的整体动迁对象。(记者杨帆 关馨 通讯员戴良军 袁建国)
【编辑:朱曦东】
(作者:杨帆 关馨)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