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护士长”啃下50多本法律专业书,跨界成“调解专家”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4-07 21:2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汉阳区司法所所长施国玲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7日讯(记者贾雪梅 通讯员刘焱)她从一名部队“护士长”自学法学专业书,跨界成“调解能手”,多次获得“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优秀管教干警”“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她的带领下,琴断口司法所先后获评武汉市先进人民调解委员会、巾帼文明岗、万名干部普法行活动先进单位,以及汉阳区先进司法所等荣誉称号。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专访汉阳区司法所所长施国玲,了解她扎根基层调解一线总结出的“调解经”。
  “护士长”啃下50多本法律书
  2006年底,在军校学护理专业的施国玲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到汉阳区司法局工作。初来乍到,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施国玲没有后退。在司法局工作需要用电脑,她不熟练,整个冬天,每天下班后,她就躲在房间里敲键盘练习打字,一直到深夜。由于天气冷,时间久了,冻得生理紊乱,终于过了电脑关。
  坐了一年办公室,施国玲坐不住了,主动要求到基层司法所磨练自己。2008年,施国玲来到汉阳区琴断口司法所,从最基层的司法助理员做起,一干就是10年。
  刚做司法助理员时,施国玲做调解工作凭借一腔热情,两边“和稀泥”,事倍功半。做“知心大姐”的那一套方法失灵了,“搅和了半天,当事人也不服!”这促使施国玲开始研究专业调解方法。除了单位订阅的人民调解杂志外,她买了大量专业调解书籍,从成功的调解案例中不断总结经验。调解不是“和稀泥”,除了用情之外,还需准确使用法律,于是她又啃下民法、刑法等50多本法律书籍。
  经过4年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的滚爬摸打,施国玲很快便从一名司法助理员成长为“调解专家”,并担起琴断口司法所所长的重任。
  把“工作圈”变成“朋友圈”
  “XX经理您好,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琴断口辖区某企业项目经理给施国玲打电话求助,施国玲热情又准确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就像接到一位老朋友的电话。
  “施所长,您怎么知道是我?”对方话音中流露出诧异和惊喜,双方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两年前,该企业出现劳动纠纷,工人们闹事。当时正值腊月二十九,“第二天就是年三十,谁还有心思管这摊子事?”这位负责人抱着试试的想法找到琴断口司法所。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施所长立马带人赶了过去,当天就把事摆平了。企业解了燃眉之急,工人们也安心回家过年了。
  每处理完一起纠纷,施国玲都会把对方的联系方式留好,尤其涉及到企业的矛盾纠纷,她更加重视后续回访工作,经常加对方微信好友,主动将“工作圈”变成“朋友圈”,跟辖区内的很多企业建立起了和谐融洽的关系,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由于上次的调解效果非常好,这次企业遇到法律问题时,该经理第一个念头就想到了施所长。
  居民群众“知心人”,社区治理“消防员”
  老公出轨,夫妻俩闹离婚,按道理,这事该找法院、民政局。4年前,辖区一位女老板却找到了施国玲。
  “群众心里不顺,就容易惹纠纷。这事得管!”施国玲单独找夫妻俩谈话,双方其实都不想离婚。在交流过程中,施国玲发现,女老板虽然善于经营事业,却不注重“经营”自己,导致婚姻出现问题。于是,她像知心大姐一样多次跟女老板促膝交流,让其在两方面做出改变,一是适当提升自身形象气质,二是划清家庭财务和企业财务界限。施所长的“药方”果然奏效,女老板再也没有因夫妻不和闹到司法所了。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强势母亲和儿子水火不容,母亲也找施所长求助,施国玲通过长达半年多时间不断做工作,一点点化解了积怨已久的家庭矛盾。
  “司法所长就像是特殊的消防员,哪里有矛盾纠纷的火苗,他们就扑向哪里。”在琴断口街汇福园社区副主任刘璐看来,正因有一大批像施国玲这样的“消防员”扎根在一线,与基层组织之间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社会治理才有了“排气口”,矛盾纠纷才得以化解在萌芽状态。
  【编辑:朱曦东】
  (作者:贾雪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