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重视劳动,莫让全面教育缺了“五分之一”|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5-14 21:1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最近,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大中小学,发现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不少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则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形同虚设。
  “德智体美劳”,劳动一直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中小学生对劳动的缺乏,还不止不想动,不愿动,不会动,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很多人缺乏劳动概念,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


  在现代社会,服务业相当发达,分工日趋精细化,劳动的确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来代替。扫地、做卫生这样的家务事,可以请家政公司,不会做饭,也不要紧,可以下馆子……劳动,被不少人看成不够有钱的无奈之举,甚至“低人一等”。
  正因如此,对劳动的态度才需要重新明确。劳动不应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选择。基本劳动能力,本身就是生活技能,比如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料理,缺乏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何谈什么别的雄心壮志。


  从社会层面来看,劳动是创造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对于个人来说,劳动是对人的塑造,也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需。无论是送外卖、敲代码还是制造精密仪器,人们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自己的社会坐标,获取社会价值和他人认同。或者说,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自己。
  中小学生轻视劳动教育,与成人社会的态度有关。中国古代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但那需与当时社会结构和条件结合起来分析。如今,学校和不少家长将“学习”与“劳动”对立,学习是做正事,劳动则是浪费时间。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搞上去,劳不劳动是小事情。在很多学校,甚至请钟点工打扫教室,家长出钱,学校默许,这更走偏了。这是对“学习”狭隘的理解,也是对“劳动”狭隘的理解。


  劳动是一种学习。在动手中,人们会懂得珍惜劳动、尊重劳动成果,会体会到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从小能干活,会干活的孩子,长大了多能体谅他人,懂得节制,能够合作,善于吃苦奋斗。让孩子动手打扫自己居室,合作打扫教室卫生,处理生活中简单的事物,这些不但不会累着孩子,反而能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品质素质,是宝贵的实践动手机会。劳动增长知识,劳动增长能力,这应当成为共识与实践。
  【编辑:彭向东】
  (作者:杨京)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