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生态回归为武汉发展设定尺度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5-16 06:2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东湖绿道湖山道、湖中道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园博园风景如画 长江日报记者肖僖 摄


  武昌曾家巷轮渡码头正式告别,码头趸船随拖船迁离而去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东湖绿道湖光潋滟绿树成荫,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5月16日讯70年间,武汉向世界讲述了一座特大城市的生态回归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东西湖围垦成农场,张公堤变成城市“灰带”。2012年初,武汉启动在张公堤上建设城市森林公园。
  在金口垃圾场,生态修复建设园博园;在长江边,昔日防汛险点龙王庙,变为居民消暑度夏的乐园;在青山,戴家湖从一池碧水到垃圾山,再成为今天的生态公园。
  武汉经历过“向湖要地”、人水争地的过程,今天,绿色发展成为共识,变成实践。
  数年前,全市全部166个湖泊划定蓝线加以保护,一平方米都不能少。对比1999年和2010年两版“城市总体规划图”,3000亩沙湖湖面“失”而复“得”。
  2014年,第一届武网公开赛开赛,载绿复苏的二妃山成为赛事亮丽底色。东湖绿道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今年前4个月,东湖整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水平。
  昨天的建设发展,为今日的生态回归,提供了条件和能力。良好生态,是人民的愿望,也是可持续发展之基。生态回归不是回归到原始,根本上是向人的回归,为人类开发活动设定尺度,让绿色成为发展的底色。
  老码头整治: 武汉亮出美丽水岸线
  5月9日,家住汉口王家巷长江大厦附楼的居民黄理鹏到江边散步,曾经沿王家巷一带绵延几公里的码头消失了,“水面干净和清爽了,来这里散步的人也多了起来。”
  在武汉长江核心区和汉江核心区曾分布着103个码头,每个码头都开口子,几乎每个码头都停靠趸船。
  去年12月15日,《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出台,部署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工作。
  2月20日,武昌区打响了拆除码头“第一枪”,对武汉港务集团汉口港埠公司武北码头进行了拆除。
  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武汉两江核心区港口码头优化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力争把武汉江滩打造成“滨江都市画廊”立体景观。
  东湖治水: 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
  “东湖的水,还是我小时候看到的那样,真美!”4月22日,阔别武汉11年后,“东湖之父”周苍柏的女儿周澂佑、周彬佑再访东湖时感慨:一年又一年,东湖越来越美好。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56年开始监测东湖水质,记录显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东湖水体清澈,透明度达2米以上,水质介于Ⅱ类与Ⅲ类之间。此后,水质逐步下降。至本世纪初,东湖水质一直在V类左右徘徊。
  如何守护好人民的一湖清水?2009年9月,《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总体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东湖治理有了顶层设计。随后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开工,用12年时间构建一张巨大的保护网,成为全国水网建设的范本工程。
  2011年,东沙连通工程贯通;2012年,围绕东湖,谋划污水深邃工程等重大项目。东湖水质逐步恢复至Ⅳ类,偶现Ⅲ类。2015年底,黄家大湾排口关闭,东湖彻底终结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的历史。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康玉辉博士介绍说,今年前4个月,东湖整体水质稳定在Ⅲ类水平。
  2019年4月11日,武汉东湖获评成为“长江经济带2018年最美河流(湖泊)”,成为唯一入选的城中湖。
  东湖绿道: 自然灵秀“请”进了城市
  2015年,东湖隧道建成通车,九曲长堤转身为世界级绿道成为可能。随后两年,东湖绿道一期、二期扣环成网,101.98公里东湖绿道成为国内最长5A级景区内的城市环湖绿道。
  2018年10月,“东湖绿道”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国际规划界最高奖项“规划卓越奖”。专家评价说:东湖绿道立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示范推广价值。
  如今,上百公里的东湖绿道像一条翡翠项链,环抱着33平方公里的盈盈湖水,城湖相融、山水相依,自然的钟韵灵秀“请”进了城市。
  武汉江滩: 20年破解“临江不见江”
  绵延58公里,武汉江滩用时20年扮靓长江岸线。很难想象,这片城市绿带在很多年前曾为水患所困。
  “大水冲了龙王庙”并非传言,在长江与汉江的汇合处,龙王庙一直是武汉的防洪险点。1998年大汛后,龙王庙综合整治工程启动,改善河势、除险加固、综合整治……江滩公园最初的模样在此定格。
  20年时间,武汉全力破解“临江不见江”的城市格局,还滩于民。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青山江滩相继对公众开放。2017年,青山江滩斩获世界C40城市奖。
  目前,全市已建成总面积约594.1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约410万平方米的两江四岸江滩滨水空间,长江主轴左右岸正加快建设。
  园博园: 垃圾堆上建起美丽生态空间
  2015年9月25日,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开幕,武汉园博园同时正式对外开放。
  山坡上鲜花绽放,树林中桔柚飘香,喷泉边儿童嬉戏,荆山楚山遥相呼应,水系相通相连……园博园如画的风景让市民游客赞叹。
  而如此美丽的生态空间,是在垃圾山上建成的。
  武汉园博园核心区原址是2005年“退役”的金口垃圾填埋场,它一度是亚洲单体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武汉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请来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让垃圾堆脱胎换骨,摇身一变而成为城市生态明珠。
  周边社区当初搬家“避臭”的600余户居民,重新回迁到原先居住的小区。园博园周边,共有10万中低收入居民因此改善了生活环境。2016年,武汉园博园的故事作为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案例,介绍给世界。
  山体保护: 还绿于山8000余亩
  2012年,我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启动,开始成规模性地进行山体修复。
  2014年,《武汉市山体保护办法》出台,借鉴“湖长制”,在山体保护管理上,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铁腕护山。
  在近10年的山体修复中,全市修复矿山8467亩。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山体修复中,坚持“一山一策、一山一景”,比如东湖开发区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将马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规划主题定为“书画文化创意”,将矿山治理作为书画博物院建设的一部分。
  家住光谷三环旁的朱先生表示,光谷大道往东,黄龙山两三公里的山体,以前黄土裸露、断壁突兀,如今黄龙山得到修复,乔木、绿草等植被覆盖山体。
  (撰稿:长江日报记者黄师师 汪文汉 傅雪婴 明眺生 王亚欣 通讯员廖宇智 严晗 统稿:鲁珊)
  【编辑:符樱】
  (作者:鲁珊 黄师师 汪文汉 傅雪婴 明眺生 王亚欣)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