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民3500万元捐款重建聚源小学,十年,我们大学毕业报效祖国
长江日报讯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距震中不足30公里的聚源镇受灾严重。在廖祥鸿及其乡亲最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灾情传出后,长江日报社率先行动,联合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红十字会在武汉发起定向募捐,募集善款3500多万元用于重建聚源小学。
次年,新校建成,至今已有30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最早的一批学生,不少人今年大学毕业。
爱心重建学校 培育“感恩”学生
美丽的聚源小学校园(航拍)
聚源小学体育老师李科
聚源小学足球队员夏浩 本组图片均由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摄
2019年5月10日中午1时,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自习室,廖祥鸿准时走进教室,开始复习英语和数学,为考研做准备,他已申报了学院通讯抗干扰专业。
22岁的廖祥鸿来自都江堰市聚源镇,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正在聚源小学读书。巨大的灾难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就在他和他的乡亲父老最为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走出了困境。
学校显眼处,竖着捐建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捐建聚源小学记》、捐赠单位和个人名单。在名单中,有7000名职工排队捐款100万元的武汉电力公司;有委派少先队员代表将前一天师生义卖报纸所得的950元善款投入募捐箱的武汉二七小学;有与父亲一起向灾区学生捐款一万元的郭可心小朋友……
廖祥鸿至今仍记得新校建成时的情景。2009年9月1日,重建后的聚源小学焕然一新。告别了闷热的板房教室,学生纷纷作画,向援助建设校园的武汉人民表达谢意。当年刚上六年级(3)班的他画的是大熊猫与黄鹤楼,大熊猫代表都江堰,黄鹤楼代表武汉,象征两地的友谊。从那一天起,“感恩”“武汉”在廖祥鸿心里打下深深烙印,他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我们国家的通讯技术相对落后,在未来的信息战中没有优势,我想尽我所能,为国家作贡献。”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廖祥鸿坚定地说。
十年过去了,30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最早的一批不少人将于今年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学生表达了和廖祥鸿同样的想法。在他们口中,提得最多的是“感恩”“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中国“小梅西”来自艺术特色校
从廖祥鸿的自习室向西34公里,是明宇足球学校的训练场,小他9岁的师弟夏浩峻正一头大汗,在球门前来回奔跑,苦练助攻射门技术。
去年6月,作为聚源小学足球队最佳射手,夏浩峻被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足球单招录取,谁知,他在陪另一个同学去明宇职业足球学校试训时被教练意外看中。考虑再三,梦想着当中国梅西的夏浩峻最终选择了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
“是聚源小学的特色文体教育成就了我。”在接受采访时,夏浩峻告诉记者,其实他以前球技很烂,第一次代表学校打比赛就被对手打了个0比10,丢死人了。在回学校的路上,教练恨铁不成钢,对他们说,叫你们不认真练球,这回创了“奇迹”了吧。这话对他刺激很大,他暗下决心,要为教练和学校争一口气。此后,他疯狂练球,比赛表现神勇,带领球队连夺都江堰市青少年足球赛冠军。聚源小学也因此评上了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不久前,夏浩峻通过了四川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的测试,将作为四川省足球后备人才,于七八两月赴挪威交流学习。夏浩峻说,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像梅西一样伟大的足球运动员。这样,他就可以带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十年过去,当年的普通农村小学,如今已成为都江堰文体特色教育的一面旗帜。校长王毅说,重建后,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办学理念,开设了足球、陶艺、合唱、舞蹈、牧笛等十余个兴趣班、几十个社团,1970名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业余爱好”,成为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及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一个个爱心汇聚起来,就成了大海
新建的聚源小学,配备有足球场、篮球场、食堂、残疾人厕所;仿古式教学楼,红墙、白砖、青瓦,在绿树掩映下,如同川西古村落。在聚源小学,新生入学必须到重建纪念碑前上一课,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武汉人民的爱心,感恩每一个帮助他们的人。
“通过感恩教育,将爱心深植在每一个师生心里。”在聚源小学,李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他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武汉市江汉大学读大三的他一下子懵了。家乡聚源镇受灾严重,母校聚源中学、聚源小学死伤200余人。给家里打电话,信号不通;请假返乡,飞机、火车停运;困在武汉,他不知所措。正在徬徨时,学校报亭上登出的一则消息令他泪流满面。长江日报在汉发起重建聚源学校募捐行动,万众响应,短短几天,捐款已达数千万元。
家乡有救了!此后,好消息不断传来。各种援助从四面八方涌向聚源。得知李科来自重灾区都江堰,学校特别补助了他几百元生活费,帮他渡难关。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同学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最令他感动的是一位武汉的贫困生,平时花两元钱坐公交车他都要考虑一下,竟也对他说,需要钱的时候,说一声。
与家人取得联系,确认无人伤亡后,李科将学校补助的几百元生活费全部捐给了灾区更需要的人。2010年,李科报名参军,回报祖国恩情。复员返乡后,他回到了当年武汉爱心人士一分一厘捐建起来的聚源小学,当了一名体育教师。2018年底,聚源小学对口帮扶新都桥小学,全校师生踊跃捐钱捐物,李科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刚刚拿到的工资。
“一个个爱心汇聚起来,就成了大海。”
长江日报记者陈勇
“千秋教育”由这里开花香飘全国
学生们在楼顶花园学习认识植物及种植方法 记者何晓刚 摄
樱花和桃花开过了,是蔷薇花开的季节。汉旺武汉晚报·车都希望小学长达一公里的围墙上,红的、黄的、粉色的,或伸出头、或探出身、或爬上墙,花团锦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这里是汉旺最美的学校,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校长徐利告诉记者,现在,这里除了教学,还是当地青少年的实践活动基地。春季,孩子们到这里看花;夏季在这里露营;秋季举办足球比赛;到了冬天,请来家长,一起动手制作小发明。
学校正门口石碑上刻着建校史:“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武汉晚报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5·12灾后重建援助基金”,捐助1025万元,用于绵竹市汉旺镇武汉晚报·车都希望小学建设,学校于2010年1月竣工,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抗震等级8.5级。
离学校不远,是“5·12”汉旺地震遗址,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就是在这里用双臂护住了身下的4名学生。孩子们得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有感于谭千秋老师的义举,慈善家刘会兴首捐30万元,联合武汉晚报、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成立华夏千秋教育基金,募集善款700多万元,用于捐资助学、扶危济困,并于2009年起每年面向全国评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最美乡村教师”,进行奖励和帮扶。10年中,全国200多名“最美乡村教师”获奖。
2019年5月10日下午5时,记者与刚刚下课的谭千秋的妻子张关蓉取得了联系。她与谭千秋在同一个学校教书,谭千秋遇难后,她没有以此向学校提过任何要求,忍着悲痛继续教学。令她欣慰的是,今年,她教的高一(1)班英语成绩在7个艺体班中排名第一。
得知华夏千秋教育基金将谭千秋“一心为学”的精神发扬光大,推向全国,张关蓉特别高兴。“教育,利在千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去做!”
长江日报记者陈勇
“临时儿童托管站” 为洪水转移儿童建起快乐之家
爱心人士为“儿童托管站”捐赠物资 记者金振强 摄
2016年6月底7月初,武汉接连遭受暴雨袭击,不少村湾受灾,居民被迫转移至安置点。当时正值暑假,很多孩子跟随父母转移,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且存在安全隐患。
武汉晚报扶助行动紧急行动,联合团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首个受灾地区儿童临时托管站,于7月4日下午在新洲区凤凰小学一间教室里成立。
凤凰小学是新洲部分受洪涝灾害居民的临时安置点,有受灾居民700多人,一部分儿童随家长住在这里。团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武汉晚报扶助行动决定在这个安置点设立临时儿童托管站,委托专门的教师、志愿者进行照顾、辅导,同时提供儿童喜爱的图书、玩具,让他们过个快乐的暑假。
永安中心小学安置点当时有受灾居民320人,托管站内共有17位小朋友。7月8日,扶助行动又联手团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蔡甸永安中心小学建起第二个受灾地区儿童临时托管站,送去了200册课外书、20箱矿泉水及零食饼干,并组织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玩魔方。
长江日报记者马慧洁
【编辑:彭向东】
(作者:陈勇 马慧洁)
次年,新校建成,至今已有30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最早的一批学生,不少人今年大学毕业。
爱心重建学校 培育“感恩”学生
美丽的聚源小学校园(航拍)
聚源小学体育老师李科
聚源小学足球队员夏浩 本组图片均由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摄
2019年5月10日中午1时,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自习室,廖祥鸿准时走进教室,开始复习英语和数学,为考研做准备,他已申报了学院通讯抗干扰专业。
22岁的廖祥鸿来自都江堰市聚源镇,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正在聚源小学读书。巨大的灾难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冲击。就在他和他的乡亲父老最为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走出了困境。
学校显眼处,竖着捐建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捐建聚源小学记》、捐赠单位和个人名单。在名单中,有7000名职工排队捐款100万元的武汉电力公司;有委派少先队员代表将前一天师生义卖报纸所得的950元善款投入募捐箱的武汉二七小学;有与父亲一起向灾区学生捐款一万元的郭可心小朋友……
廖祥鸿至今仍记得新校建成时的情景。2009年9月1日,重建后的聚源小学焕然一新。告别了闷热的板房教室,学生纷纷作画,向援助建设校园的武汉人民表达谢意。当年刚上六年级(3)班的他画的是大熊猫与黄鹤楼,大熊猫代表都江堰,黄鹤楼代表武汉,象征两地的友谊。从那一天起,“感恩”“武汉”在廖祥鸿心里打下深深烙印,他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我们国家的通讯技术相对落后,在未来的信息战中没有优势,我想尽我所能,为国家作贡献。”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廖祥鸿坚定地说。
十年过去了,3000多名学生从这里毕业,最早的一批不少人将于今年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学生表达了和廖祥鸿同样的想法。在他们口中,提得最多的是“感恩”“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中国“小梅西”来自艺术特色校
从廖祥鸿的自习室向西34公里,是明宇足球学校的训练场,小他9岁的师弟夏浩峻正一头大汗,在球门前来回奔跑,苦练助攻射门技术。
去年6月,作为聚源小学足球队最佳射手,夏浩峻被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足球单招录取,谁知,他在陪另一个同学去明宇职业足球学校试训时被教练意外看中。考虑再三,梦想着当中国梅西的夏浩峻最终选择了走职业运动员的道路。
“是聚源小学的特色文体教育成就了我。”在接受采访时,夏浩峻告诉记者,其实他以前球技很烂,第一次代表学校打比赛就被对手打了个0比10,丢死人了。在回学校的路上,教练恨铁不成钢,对他们说,叫你们不认真练球,这回创了“奇迹”了吧。这话对他刺激很大,他暗下决心,要为教练和学校争一口气。此后,他疯狂练球,比赛表现神勇,带领球队连夺都江堰市青少年足球赛冠军。聚源小学也因此评上了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不久前,夏浩峻通过了四川省教育国际交流中心的测试,将作为四川省足球后备人才,于七八两月赴挪威交流学习。夏浩峻说,他最大的梦想是成为像梅西一样伟大的足球运动员。这样,他就可以带中国足球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十年过去,当年的普通农村小学,如今已成为都江堰文体特色教育的一面旗帜。校长王毅说,重建后,学校“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办学理念,开设了足球、陶艺、合唱、舞蹈、牧笛等十余个兴趣班、几十个社团,1970名学生几乎人人都有“业余爱好”,成为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及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一个个爱心汇聚起来,就成了大海
新建的聚源小学,配备有足球场、篮球场、食堂、残疾人厕所;仿古式教学楼,红墙、白砖、青瓦,在绿树掩映下,如同川西古村落。在聚源小学,新生入学必须到重建纪念碑前上一课,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武汉人民的爱心,感恩每一个帮助他们的人。
“通过感恩教育,将爱心深植在每一个师生心里。”在聚源小学,李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他告诉记者,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武汉市江汉大学读大三的他一下子懵了。家乡聚源镇受灾严重,母校聚源中学、聚源小学死伤200余人。给家里打电话,信号不通;请假返乡,飞机、火车停运;困在武汉,他不知所措。正在徬徨时,学校报亭上登出的一则消息令他泪流满面。长江日报在汉发起重建聚源学校募捐行动,万众响应,短短几天,捐款已达数千万元。
家乡有救了!此后,好消息不断传来。各种援助从四面八方涌向聚源。得知李科来自重灾区都江堰,学校特别补助了他几百元生活费,帮他渡难关。认识或不认识的老师、同学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最令他感动的是一位武汉的贫困生,平时花两元钱坐公交车他都要考虑一下,竟也对他说,需要钱的时候,说一声。
与家人取得联系,确认无人伤亡后,李科将学校补助的几百元生活费全部捐给了灾区更需要的人。2010年,李科报名参军,回报祖国恩情。复员返乡后,他回到了当年武汉爱心人士一分一厘捐建起来的聚源小学,当了一名体育教师。2018年底,聚源小学对口帮扶新都桥小学,全校师生踊跃捐钱捐物,李科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自己刚刚拿到的工资。
“一个个爱心汇聚起来,就成了大海。”
长江日报记者陈勇
“千秋教育”由这里开花香飘全国
学生们在楼顶花园学习认识植物及种植方法 记者何晓刚 摄
樱花和桃花开过了,是蔷薇花开的季节。汉旺武汉晚报·车都希望小学长达一公里的围墙上,红的、黄的、粉色的,或伸出头、或探出身、或爬上墙,花团锦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这里是汉旺最美的学校,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校长徐利告诉记者,现在,这里除了教学,还是当地青少年的实践活动基地。春季,孩子们到这里看花;夏季在这里露营;秋季举办足球比赛;到了冬天,请来家长,一起动手制作小发明。
学校正门口石碑上刻着建校史:“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武汉晚报社、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5·12灾后重建援助基金”,捐助1025万元,用于绵竹市汉旺镇武汉晚报·车都希望小学建设,学校于2010年1月竣工,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抗震等级8.5级。
离学校不远,是“5·12”汉旺地震遗址,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就是在这里用双臂护住了身下的4名学生。孩子们得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有感于谭千秋老师的义举,慈善家刘会兴首捐30万元,联合武汉晚报、武汉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成立华夏千秋教育基金,募集善款700多万元,用于捐资助学、扶危济困,并于2009年起每年面向全国评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最美乡村教师”,进行奖励和帮扶。10年中,全国200多名“最美乡村教师”获奖。
2019年5月10日下午5时,记者与刚刚下课的谭千秋的妻子张关蓉取得了联系。她与谭千秋在同一个学校教书,谭千秋遇难后,她没有以此向学校提过任何要求,忍着悲痛继续教学。令她欣慰的是,今年,她教的高一(1)班英语成绩在7个艺体班中排名第一。
得知华夏千秋教育基金将谭千秋“一心为学”的精神发扬光大,推向全国,张关蓉特别高兴。“教育,利在千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去做!”
长江日报记者陈勇
“临时儿童托管站” 为洪水转移儿童建起快乐之家
爱心人士为“儿童托管站”捐赠物资 记者金振强 摄
2016年6月底7月初,武汉接连遭受暴雨袭击,不少村湾受灾,居民被迫转移至安置点。当时正值暑假,很多孩子跟随父母转移,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且存在安全隐患。
武汉晚报扶助行动紧急行动,联合团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的首个受灾地区儿童临时托管站,于7月4日下午在新洲区凤凰小学一间教室里成立。
凤凰小学是新洲部分受洪涝灾害居民的临时安置点,有受灾居民700多人,一部分儿童随家长住在这里。团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武汉晚报扶助行动决定在这个安置点设立临时儿童托管站,委托专门的教师、志愿者进行照顾、辅导,同时提供儿童喜爱的图书、玩具,让他们过个快乐的暑假。
永安中心小学安置点当时有受灾居民320人,托管站内共有17位小朋友。7月8日,扶助行动又联手团市委、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蔡甸永安中心小学建起第二个受灾地区儿童临时托管站,送去了200册课外书、20箱矿泉水及零食饼干,并组织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们玩魔方。
长江日报记者马慧洁
【编辑:彭向东】
(作者:陈勇 马慧洁)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