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建设魅力乡村,武汉高水平谋划全市村庄全域规划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5-20 07:5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木兰德兴村
  长江日报讯 集聚山水自然资源,以多样化为美,突出武汉地方特点,村民全程参与。按照全国村庄规划总体要求,武汉大力推动全市域村庄规划。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市域村庄布局规划和第一批试点村庄详细规划,涉及的村庄达到1400多个。
  武汉约3/4的国土面积、1/4的人口在乡村地区。新一轮村庄规划布局,决定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景和未来。哪些村庄要搬迁、合并,新农村如何布局,产业如何发展,企业、创业者如何抢抓乡村发展历史机遇? 武汉通过乡村地区统筹规划、新功能体系构建以及乡村规划管理和政策创新的“组合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产权体系、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和空间治理的新思路与新路径。
  实施村庄规划推动乡村地区全面发展
  构建城市、乡村“生命共同体”新格局
  初夏时分,黄陂区军运会保障工程正进入冲刺阶段。按照楚风汉韵的风格点状布局,黄陂区大力推进沿岱黄高速、木兰大道、长塔公路至木兰湖赛场,军运会沿线18个行政村全线45个自然湾2941户的集并工作。将集中建设产业与宜居共生的9个新型农村社区,打造罗汉寺街田铺村吴学湾、吴家大湾,长轩岭街长岭村汗宝龙,木兰山铁石墩村铁石墩,木兰乡将军庙村尹家冲、刘咀村刘家老屋等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村湾变景点、农村变景区、民房变民宿,武汉乡村迎来美起来、富起来、火起来的大好时光。
  黄陂区大力推进村湾集并,发展产业盘活农村资源,带动农村变美、农民变富,是全市谋划乡村空间顶层设计,探索乡村规划编制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时期,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资源利用上处于主导地位,乡村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保障和供应城市的功能。而在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城乡之间更多表现为共生关系,乡村助力城市发展、城市助力乡村振兴,成为真正的“生命共同体”。
  乡村功能,从传统农业生产向魅力多元转变。武汉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镇空间都市区化、生态农业空间景观化休闲化趋势明显,城市人口消费升级催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带来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乡村地区将进一步承载休闲体验、观光旅游、文化创意等多重功能。创造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魅力乡村已成为现实需要和可能。
  目前,乡村发展已由原来的补齐短板向全面振兴转变,在规划中,也意味着要由原来单一的乡村建设规划向城乡融合发展、全域规划转变。全域规划中,要统筹规划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考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村庄建设、村容村貌的提升,又要考虑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统筹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既要适应农村新经济和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要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注重农村文化传承。
  我市启动高质量推进全市域村庄规划,是提升乡村功能,推动乡村地区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创新性将村庄规划与宅基地确权相结合
  探索“全域登记、确权发证”激发农村社会经济活力
  站在新洲区仓埠街项山村黄泥岗,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火焰卫矛、弗吉尼亚鼠刺、火焰狼尾草、冬青先令、意大利络石、欧洲荚蒾……一行行花钵排列整齐,一百余种苗木花卉争奇斗妍,村民们在苗圃中忙碌。这是新洲区实施村湾集并,推动产权确权,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果。
  项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全兵介绍,项山村推进村湾集并,黄泥岗湾25户村民迁至项山村靠山小镇。村湾集并后,腾退的大量碎片化土地“化零为整”,村里进行土地流转,引进湖北万千花境园艺有限公司开展园艺种植。项目一期可培育花境用苗1000万盆,年出圃量约800万盆。不仅能流转村民土地,为当地村民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还以“公司+农户”的生产包销模式,指导当地农户积极参与苗木种植,帮助更多农户掌握绿色致富技能。
  让农村经济“活”起来,吸引“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产权确定、土地有效流转是关键。我市创新性将村庄规划与产权确权有机结合,在规划指导下,按照村庄规划确定的基数、布局,在严守“一户一宅”政策底线前提下,推进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进一步激发农村社会经济活力。
  全市顺应乡村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构建农村产权、乡村功能、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编管合一”体系。
  通过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统筹好规划与产权的关系。全市以村域规划引导房地一体的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登记发证工作。在编制完成村域规划的基础上,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数、布局,并充分尊重村民资格权和财产权的主体地位,严守“一户一宅”的政策底线,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最大限度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
  以自然资源要素保护为底线,探索“全域登记、确权发证”。我市深化自然资源改革创新,结合“三调”工作和武汉实际,按照“先用途、后主体”的顺序,将武汉市湖泊保护红线、山体保护红线作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底线,探索对水流、森林、山岭等自然资源用途先行开展全域登记,待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后再颁发产权证。
  以田园功能单元为主体以功能小镇为支点
  全面提升乡村功能打造相融型镇村体系
  小桥流水、古树参天,走进江夏区沛美达农业科技园,风声、水声、鸟鸣声,自由惬意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沛美达位于江夏区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区内,地处107国道绿色生态长廊带上。根据规划,这里将建设成为两型农业示范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稀、生态环保的农产品,延伸近郊农业产业链。未来市民来到这儿,将享受到农田成为景观,四季花海不同,农趣乐而忘返的近郊休闲野趣。
  本轮乡村区域规划,将以田园功能单元为主体,以功能小镇为支点,促进乡村品质功能提升,助推实现乡村振兴。每个田园功能单元结合自身功能特征需要来设置功能小镇,田园功能单元和特色小镇要求整体规划,同步建设。
  特色功能小镇建设规模控制在0.5—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控制在5000—10000人,赋予其产业发展职能,承接新城产业外溢和功能疏解,强化整体综合配套能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践行节约集约,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引导周边空心化严重的传统村湾逐步向生态村庄集聚。按照重点村(社区)、中心村、一般村来引导生态村庄建设,重点村人口规模一般为1000—2000人,为重要的农村社区,承担周边地区服务功能;中心村人口规模一般为300-1000人,承担各行政村综合服务功能;一般村是最基本的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一般在100人以上。
  田园功能单元以行政村界为基础,可突破乡镇辖区范围,结合各区实际生态农业资源情况,确定每个田园功能单元面积不小于20平方公里。主要有三种类型:农业生产单元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区域,促进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郊野公园单元依托山林、农田林网、河流湖泊等,打造集生态保育、科普观赏、郊野游憩等多功能的休闲游憩空间;田园综合体单元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是乡村新空间。
  按规划,每个新城区将建设2-3个主题鲜明的郊野公园。依托木兰山、将军山—道观河山系打造北部“郊野公园+山地旅游”群;依托梁子湖、鲁湖、沉湖—索河水系,打造南部“郊野公园+湖区休闲”群;沿外环线打造“郊野公园+主题休闲游憩”群,建设一批复合型郊野公园和美丽乡村发展带。
  坚持有兴有弃、一村一策
  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建设四大类特色村庄聚落
  走进蔡甸区索河街梅池村,异域风情扑面而来。西班牙玫瑰、日本月季、泰国香茅草……1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芳香植物在这里种植,田野里弥漫着芬芳的气息。
  “在这里住上一个晚上,保管每一根头发都能香透”。蔡甸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负责人郭楷介绍,梅池村依山傍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特别适宜鲜花生长。通过实行“村企合一”模式,梅池村开发推出香草花田旅游项目,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改造荒山荒坡地500多亩,与十几户下乡市民签订了空闲农房租赁协议。随着产业发展,梅池村香草花田将形成与嵩阳寺景区、嵩阳山沿线观光旅游资源融合于一体的旅游观光线路,实现旅游服务功能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共赢。
  随着全市村庄全域规划的进行,一批像梅池村这样特色显著的村庄,将被列入重点发展村庄范围,迎来振兴发展的新机遇。
  “坚持有兴有弃、一村一策,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我市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编制全市域村庄规划,按照集聚发展、特色保护、农耕传承、搬迁撤并4种类型,推进乡村差异化、集约化发展,不搞一刀切。
  集聚发展类村庄指二三产业较为发达、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交通便捷的经济强村。这类村庄吸引周边村民集聚,建设重点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发展。规划预留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活空间,在基础设施上对标城镇,在治理上体现城市水平,为承接人口转移和城市生产、生活功能外溢奠定基础。
  特色保护类村庄指文化底蕴、村庄风貌、自然山水等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这类村庄建设重点是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注重保护村庄特色资源,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文化延续性。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以修复和保护为首要任务,适度发展文化旅游,彰显荆楚文化内涵。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庄,坚持高标准规划、统一开发,开拓高端民宿市场,提升市场化经营服务水平,彰显武汉山水风貌、滨江滨湖文化内涵。
  农耕传承类村庄指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较弱、尚无条件向综合社区集中的一般村庄。
  搬迁撤并类村庄包括因重大项目建设或者新型城镇化需要搬迁的村庄,或者没有保留价值的“空心村”。搬迁撤并类村庄将依托功能小镇、集聚发展类村庄、产业园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统筹解决好居民生产、生活、户籍、社保等保障问题。农耕传承类村庄将加快农用地整村、整组流转,加强农用地用途管制,逐步改变分散化经营方式。以都市农业、品牌农业为方向,强化农业产业支撑。深度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郊野公园,发展乡村游、农耕体验游。
  【编辑:彭向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