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启动了,这些大师热情挥毫诠释中国经典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20日讯(记者王震 李芳)20日,由长江日报等单位发起的“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启动,70多位省市老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书法艺术家参加了该活动。
5月20日下午,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在新长江日报大厦启动。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记者胡九思 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办之年。为纪念这样一个重要时刻,长江日报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联合市委老干局、市政协文史委、市文联等部门一起,面向全国发起“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邀请全国艺术家以书法、绘画等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经典和新时代思想相结合的神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向共和国70华诞献礼。
据介绍,本次“典画中国”活动将一直持续到9月,艺术家们创作的一批精品力作将于国庆节前及军运会期间在新长江传媒大厦和军运会部分场馆集中展出。
5月20日下午,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在新长江日报大厦启动。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记者胡九思 摄
在20日“典画中国”启动仪式上,知名画家、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说,艺术可以把中华故事讲出去,需要一个载体。一个典故一张画,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通过这一系列的“一”把中国故事带到世界各地,书法艺术家都有责任加入进来,把更多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知名书法家、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现场挥毫,写就“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清朗之气、豪逸情怀,跃然纸上。
“这个活动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很有意义。”“这么多人平时都很难聚到一起,但这次都来了。”20日,“典画中国”启动仪式后的首场笔会上,14位艺术家现场挥毫,用热情诠释中国传统经典。
“有故事的书法”能激学习热情
在“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启动仪式上,艺术家代表、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现场创作。只见徐老师笔走游龙,四尺对开的宣纸上赫然显现“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八个大字。这幅行书作品潇洒劲逸,一气呵成,书法的线条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契合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春气象,也描绘了生机勃勃、繁荣兴盛的新时代气象。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草木不断向外生长,每一个枝丫都在拔节。这恰如今天的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的足音更加铿锵。神州大地、泱泱中国,身处其中的人无不感受到一股春天的气息。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具备有两项先天的先决条件:第一,中国的文字始于象形,在图画的基础上提升而成为一种抽象的艺术造型;第二书写的工具是毛笔,笔毛轻软,濡墨着纸时,线条的粗、细、曲、直、浓、淡,均可随意自如,变化多端,表现出美妙的笔法来。”徐本一说,把书画和历史典故结合,就变成了‘有故事的书法’,读者可以在了解文化历史典故的同时领略书法与汉字的精妙,激发他们学习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热情。
5月20日下午,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在新长江日报大厦启动。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记者胡九思 摄
用最简单的方法讲述经典
“典画中国”活动启动仪式上,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葛昌永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说的是“修身”的道理,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后世常用这句话来警示从政者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
葛昌永先写了一幅,觉得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一幅。他说,“典画中国”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中国的典故蕴含了深遂的中国智慧,中国书法、绘画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瑰宝,二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将二者结合起来用最简单的方法讲述经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以典故为载体来书写时代
在书画笔会活动中,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劲松写下“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这句意境优美、画面唯美的古诗。这句诗出自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如今成为国际合作的绝佳隐喻。国家就像是翱翔天际的大雁,长空大雁时而为“一”时而为“人”,这就好比国与国之间也应该互联互通、加强合作,就像融为一体的“雁阵”一样。中国正在既有国际秩序的基础上,履行自己的国家责任,倡导合作、共赢、发展的历史主脉,也推动着世纪经济的“雁阵”飞向更加蔚蓝而辽阔的天空。
“典画中国的创意很好,对艺术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过去,书法写唐诗宋词比较多,这样的书法展很少,以传统典故为载体书写时代是一次创新,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了有益的尝试。”李劲松说。早年,齐白石的《盘蜂图》就把“踏花归去马蹄香”典故融入画中,这在当时看来,便是创新之举,体现了齐白石厚重的文化积淀。书画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文关怀,题材、画法、技巧的创新都不应离开人文关怀,画家应保留历史文化的根源,并学会传承与发展。
5月20日下午,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在新长江日报大厦启动。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记者胡九思 摄
传承传统文化亦需创新
吕中元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此次是特地从北京到武汉来参加“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的。吕教授在书画创作上写下“江山多娇”4个大字。这4个字很特别,“江”的部首就是一条长江的样子,“山”正如一排巍峨的群山,“多”字两“夕”重叠。“娇”字柔美,一如女子娇媚。
吕教授介绍,他是武汉人,对长江、长江日报有极深的感情。他曾经画了一幅长江送给长江日报,名为《一条大河》,是采用泼彩的创新形式,将西方色彩与东方韵律结合起来。这次写的“江山多娇”是把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新的书画形式创新。“江山多娇”暗喻祖国大好河山,表现出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
吕教授表示,传统书画需要创新必须要根植民间文化艺术精神与土壤,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与把握,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次把两者结合的“典画中国”就是创新,一定能孕育出众多出色的经典佳作。
“典画中国”眼界很宽阔
武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汉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王心耀为这次“典画中国”笔会创作的书法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是中国古代推崇的君子所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在今天也适用于我们处理各种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倡导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
他认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用传统的经典故事告诉老百姓它们在当代的意义,深入浅出,非常有意义。同时这个活动也引导书画家深入生活,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加以研究。
“‘典画中国’,不是‘典画武汉’或‘典画长江’,说明了主办方宽阔的眼界,是放眼全国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他说,正因如此,这次活动吸引了大批书画家参与,大家平时都很难凑到一起,但今天个个热情都很高。
这是一次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在20日“典画中国”笔会上,81岁的湖北省新闻美协名誉主席杨奠安创作了一幅国画《可居图》,画面是墨竹。
杨老说,清代郑板桥在《咏竹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还有一首咏竹石的题画诗,是这样写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见,郑板桥对竹子的喜爱,“今天我用竹子的顽强生命力,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
对于“典画中国”活动,杨老表示,书画和经典都是厚重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珍品,典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的精华,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现代人仍能从中受益。用书画形式推广历史典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是立德树人,这是一次增强人们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编辑:叶子】
(作者:王震 李芳)
5月20日下午,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在新长江日报大厦启动。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记者胡九思 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举办之年。为纪念这样一个重要时刻,长江日报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联合市委老干局、市政协文史委、市文联等部门一起,面向全国发起“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邀请全国艺术家以书法、绘画等形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经典和新时代思想相结合的神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向共和国70华诞献礼。
据介绍,本次“典画中国”活动将一直持续到9月,艺术家们创作的一批精品力作将于国庆节前及军运会期间在新长江传媒大厦和军运会部分场馆集中展出。
5月20日下午,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在新长江日报大厦启动。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记者胡九思 摄
在20日“典画中国”启动仪式上,知名画家、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说,艺术可以把中华故事讲出去,需要一个载体。一个典故一张画,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通过这一系列的“一”把中国故事带到世界各地,书法艺术家都有责任加入进来,把更多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知名书法家、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现场挥毫,写就“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清朗之气、豪逸情怀,跃然纸上。
“这个活动对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很有意义。”“这么多人平时都很难聚到一起,但这次都来了。”20日,“典画中国”启动仪式后的首场笔会上,14位艺术家现场挥毫,用热情诠释中国传统经典。
“有故事的书法”能激学习热情
在“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启动仪式上,艺术家代表、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现场创作。只见徐老师笔走游龙,四尺对开的宣纸上赫然显现“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八个大字。这幅行书作品潇洒劲逸,一气呵成,书法的线条美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契合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春气象,也描绘了生机勃勃、繁荣兴盛的新时代气象。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草木不断向外生长,每一个枝丫都在拔节。这恰如今天的中国,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复兴的足音更加铿锵。神州大地、泱泱中国,身处其中的人无不感受到一股春天的气息。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它具备有两项先天的先决条件:第一,中国的文字始于象形,在图画的基础上提升而成为一种抽象的艺术造型;第二书写的工具是毛笔,笔毛轻软,濡墨着纸时,线条的粗、细、曲、直、浓、淡,均可随意自如,变化多端,表现出美妙的笔法来。”徐本一说,把书画和历史典故结合,就变成了‘有故事的书法’,读者可以在了解文化历史典故的同时领略书法与汉字的精妙,激发他们学习书法和传统文化的热情。
5月20日下午,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在新长江日报大厦启动。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记者胡九思 摄
用最简单的方法讲述经典
“典画中国”活动启动仪式上,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葛昌永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说的是“修身”的道理,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后世常用这句话来警示从政者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
葛昌永先写了一幅,觉得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一幅。他说,“典画中国”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中国的典故蕴含了深遂的中国智慧,中国书法、绘画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瑰宝,二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将二者结合起来用最简单的方法讲述经典,能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以典故为载体来书写时代
在书画笔会活动中,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劲松写下“风翻白浪花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这句意境优美、画面唯美的古诗。这句诗出自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如今成为国际合作的绝佳隐喻。国家就像是翱翔天际的大雁,长空大雁时而为“一”时而为“人”,这就好比国与国之间也应该互联互通、加强合作,就像融为一体的“雁阵”一样。中国正在既有国际秩序的基础上,履行自己的国家责任,倡导合作、共赢、发展的历史主脉,也推动着世纪经济的“雁阵”飞向更加蔚蓝而辽阔的天空。
“典画中国的创意很好,对艺术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次有益的探索。过去,书法写唐诗宋词比较多,这样的书法展很少,以传统典故为载体书写时代是一次创新,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了有益的尝试。”李劲松说。早年,齐白石的《盘蜂图》就把“踏花归去马蹄香”典故融入画中,这在当时看来,便是创新之举,体现了齐白石厚重的文化积淀。书画艺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文关怀,题材、画法、技巧的创新都不应离开人文关怀,画家应保留历史文化的根源,并学会传承与发展。
5月20日下午,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在新长江日报大厦启动。书画名家现场泼墨挥毫。记者胡九思 摄
传承传统文化亦需创新
吕中元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此次是特地从北京到武汉来参加“典画中国”大型书画创作活动的。吕教授在书画创作上写下“江山多娇”4个大字。这4个字很特别,“江”的部首就是一条长江的样子,“山”正如一排巍峨的群山,“多”字两“夕”重叠。“娇”字柔美,一如女子娇媚。
吕教授介绍,他是武汉人,对长江、长江日报有极深的感情。他曾经画了一幅长江送给长江日报,名为《一条大河》,是采用泼彩的创新形式,将西方色彩与东方韵律结合起来。这次写的“江山多娇”是把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也是一种新的书画形式创新。“江山多娇”暗喻祖国大好河山,表现出中国生机勃勃的景象。
吕教授表示,传统书画需要创新必须要根植民间文化艺术精神与土壤,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与把握,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次把两者结合的“典画中国”就是创新,一定能孕育出众多出色的经典佳作。
“典画中国”眼界很宽阔
武汉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汉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王心耀为这次“典画中国”笔会创作的书法是“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他说,“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是中国古代推崇的君子所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在今天也适用于我们处理各种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倡导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
他认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用传统的经典故事告诉老百姓它们在当代的意义,深入浅出,非常有意义。同时这个活动也引导书画家深入生活,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加以研究。
“‘典画中国’,不是‘典画武汉’或‘典画长江’,说明了主办方宽阔的眼界,是放眼全国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他说,正因如此,这次活动吸引了大批书画家参与,大家平时都很难凑到一起,但今天个个热情都很高。
这是一次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在20日“典画中国”笔会上,81岁的湖北省新闻美协名誉主席杨奠安创作了一幅国画《可居图》,画面是墨竹。
杨老说,清代郑板桥在《咏竹诗》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还有一首咏竹石的题画诗,是这样写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见,郑板桥对竹子的喜爱,“今天我用竹子的顽强生命力,来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
对于“典画中国”活动,杨老表示,书画和经典都是厚重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珍品,典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中的精华,凝聚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现代人仍能从中受益。用书画形式推广历史典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也是立德树人,这是一次增强人们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
【编辑:叶子】
(作者:王震 李芳)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