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冷战思维回潮,给中国制造“人才机遇”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5-23 20:5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面对“华为禁令”,很多人说到“技术替代”,从根本上说,“技术替代”就是用来自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及研发能力来替代。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一石激起千层浪,华科校友们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有人亮出家底:海康威视三位创业者和华为高管团队的三分之二都是该校毕业生。
  人们对这则信息的关注,实则是对“人才”的关注。任正非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中,也谈到了华为的“人才观”,他说没有世界一流人才,“自主创新”不会成功,并呼吁国内学术界、科技界踏踏实实做学问。华为能具备极限抗压能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它的人才队伍庞大、来源丰富、不拘一格。


  长江日报资料图(记者周超 摄)
  全球化时代,最大的流动就是人才流动。无论是资本、科技、信息,这一切都是跟着人才跑。有这么一个说法:“美国的硅谷,如果拿掉中国人和印度人,那硅谷就不是硅谷了。”美国二战以后能够如此高速发展,正是因为广罗世界人才,奠定了国内科技与高等教育飞跃的基础。而在冷战时期,一系列技术封锁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对科学家的歧视、驱离、迫害,走向历史倒退。“冷战思维”的一个鲜明特征,正是敌视人的流动、交流。
  今天的中国响亮喊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个“第一”,是价值的第一,是力量的第一,是把人才真正视为综合国力的核心指标。一切创新要素,皆由人才驱动。走自主创新之路,突破核心技术,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既包括自主培养,也包括全球引进。面对“华为禁令”,很多人说到“技术替代”,从根本上说,“技术替代”就是用来自世界范围的优秀人才及研发能力来替代。
  人才竞争的背后,还得有一种精神竞争。立足国家,建国后中国工业和前沿科技的起飞,正是靠了大量归国人才的贡献,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突破,源于爱国科学家们立下的功勋。立足人自身,推动科研、学术长远发展的,是人身上“求知问道”的精神动力。人才不能等同于商品,人才成长不只是寄望于在“人力资本市场”上的个人投资、回报,正如我们的高等教育不能盯着眼前的“热门”“冷门”而设置专业。任正非呼吁国内学术界、科技界踏踏实实做学问,确实是一个“久经沙场”的企业家有感而发。
  华为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当它到达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它需要的是世界最优秀人才、卓越创新能力、最前沿技术。其他的企业,何尝不是如此。随着中国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各行各业加大对人才的礼遇、尊重,我国科研水平进步,创新动力的提振,当然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预期。
  这是一个中国企业即将到达技术创新“山顶”的时代。中国必须办世界一流大学、一流专业,为企业提供世界一流人才。过去,中国是追赶者,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继续向上攀登,克服各种未知的阻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人才、广罗人才,让中国成为人才向往、趋之若鹜的大舞台,这是中国应该抓住的机遇。
  【编辑:符樱】
  (作者:杨于泽)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