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青山:沧桑巨变慨而慷,青山绿水红钢城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5-27 09:1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武汉解放70年来,从“荒五里”到“红钢城”,再到“青山绿水红钢城”,青山区走过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由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不平凡历程。从“挺起共和国钢铁脊梁”的火红年代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青山区正坚定不移地“请生态当总设计师”,奋力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戴家湖生态修复蝶变美丽公园,宛如“青山之眼”,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个湖泊的命运
  戴家湖传奇见证生态回归
  “百湖之市”武汉,恐怕再难找出一个与青山戴家湖相同命运的湖泊,它由湖变山,又由山变湖,再变成垃圾堆,最终蝶变成一座美丽公园。三生三世,悲喜交集。
  “我现在经常梦见儿时的戴家湖,梦见荡起双桨的美好时光,虽然它经历了一段灰色的日子,但我很幸运,又看见它变回波光粼粼的样子了。” 72岁的青山居民胡昇感慨地说道。作为戴家湖公园园史馆“001”号讲解员,胡昇见证了戴家湖一个甲子的传奇命运。
  62年前,胡昇的父辈们从广西来到青山参加武钢建设。胡昇说:“那时戴家湖足有1000亩大,湖水清澈。夏天开满荷花,鱼虾满塘,湖边的山坡上是层层梯田,种着水稻和果树,漂亮极了。我经常去那里游泳、钓鱼、捞虾、采莲蓬。”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建钢厂首先要有电,1957年青山热电厂首先建起来了。热电厂锅炉产生的粉煤灰,通过管道直接排向了戴家湖。“上世纪70年代,戴家湖就成了‘大操场’,我和伙伴们还在里面踢过足球。”
  上世纪80年代,煤灰、泥土逐渐高出地面,90年代初已经高出地面10多米,人们将戴家湖戏称“戴家山”。一刮风,“戴家山”周围漫天“灰”舞,屋里的人不敢开窗,一出门,人就变得“灰头土脸”。一下雨,混着煤灰的黑泥水就从“戴家山”流到马路上,又脏又影响交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堆在戴家山、让青山热电厂头疼的废物突然变成了宝贝。因为国家禁止使用黏土实心砖,而粉煤灰制成的加气砖是很好的墙体砖。川流不息的大卡车一车一车往外运粉煤灰,“戴家山”越挖越矮,最后竟然出现了一个一个的大坑。随着周边开发建设,不少人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在戴家山挖出的大坑里,这里又变成了脏乱差的代表。
  从千亩清湖到十米灰山再到一个个垃圾坑,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改造戴家山,恢复戴家湖迫在眉睫。
  2013年12月,戴家湖终于迎来了它命运的转折。总投资4.26亿元的戴家湖公园动工建设,一年半后的2015年5月,戴家湖公园开门迎客,一个占地760亩的美丽公园出现在三环线和京广高铁高架桥下,大自然再一次拥抱了她的孩子。2017年,戴家湖公园生态修复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湖北省唯一获奖项目。
  现在,戴家湖公园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建成后,公园总面积将达到1100亩左右,千亩戴家湖将全部还给大自然,还给人民。
  胡昇说:“戴家湖的故事深刻印证了习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讲话精神。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江滩海绵化改造,获C40城市奖
  一段江滩的蝶变
  青山江滩告诉你“城市的未来”
  清晨,老人打着舒缓的太极,跑步的年轻人大汗淋漓。迎面吹来阵阵江风,伴随着鸟啼和船舶的汽笛,有闲趣的人们在江边放风筝。傍晚,热闹非凡也不足以全部形容江滩的人气。广场舞、健身跑、健步走各式运动休闲的团队仿佛要把绿道都给塞满了。烈日过后的地面还在散发着阵阵热气,但月下的微光却让你得到心灵的宁静。
  100多年前,张之洞筑武青堤保一方安澜。60多年前,武青堤上众多码头车水马龙,建设武钢需要的砖砂石料一车车运往工地,之后码头又成为青山钢材外运的重要出口。20多年前,青山人建起万里江滩第一园——青山临江公园,但江滩其他部位杂乱的码头、坑洼的路面、没有路灯的晚上,人们觉得江滩急需更大面积“美容”。
  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2013年10月,武青堤综合整治工程开工。经过近4年匠心打造,135.48公顷的综合性园林景观工程完成了青山江滩最美蝶变。2017年12月,青山江滩获C40世界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武汉市成为本次唯一获奖的中国城市。2018年12月,青山江滩又荣获2018—2019年度第一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青山江滩建设过程中,营造了“似堤非堤、堤在林中”的意境,实现了“城市、堤防、江滩、水景”的有机整合,既增强了堤防防洪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打造了独特的堤防江滩滨水景观。青山江滩大量应用了新工艺、新材料和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大量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在场地内引入生态草溪、下沉绿地、跌级湿地、覆土绿化屋面等景观手法,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是海绵城市试点的有力尝试,成为武汉江滩建设中的又一亮点。
  现在,青山江滩植被绿化每年增加碳汇量723.8吨,释放氧约2400吨。对青山这个面临转型发展、创新再造的老工业城区来说,江滩建设不仅是一个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态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有着涅槃重生般的重大意义,其带来的是城市环境面貌的重大更新,是城区功能品质的巨大提升,其蕴含的是青山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和拼搏赶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今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行,青山江滩将承办军运会沙滩排球比赛项目。目前,近2万平方米的沙滩排球中心已基本完工。
  作为武汉火车站通往军运会沙排项目主会场的主要通道,全长5.8公里的红钢城大街正加紧推进。红钢城大街可串起沿线3个行政区(功能区)、8个公园、5条大道、3个港渠,实现青山江滩和东湖绿道相连成环。
  届时,世界级滨江公共空间和城市文明滨水景观带将展现在世界各国运动员面前,他们在享受体育竞技之乐的同时,还能感受武汉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
  一条道路的“生长”
  和平大道发展轴展现活力青山
  车过罗家港,放眼望去,一条笔直宽阔的大道被两旁高大的梧桐映衬得格外美丽,一种独特的城区气质就此散发。
  和平大道,曾是青山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现在依然是青山风情最具代表的道路。为展示精致、极致、卓越的城市形象,以和平大道为轴心的“和平之心”亮点区块建设正让青山变得更加靓丽。
  “和平之心”是以和平大道为中心轴,工业路为景观线,建设四路为民生线打造的亮点区块。北至临江大道,南至吉林街、朝阳街,西至建设二路,东至建设七路。面积约3.17平方公里,惠及近2.8万户约8万人口。
  按照规划,青山“和平之心”亮点区块以宜商、宜创、宜游、便民为理念,展现区域特色和工业遗留元素,融自然风貌、工业历史风貌、生态绿化风貌于一体,将有效提升青山城区功能品质,增强青山人获得感、幸福感,呈现青山活力、展示青山魅力。
  当前正值月季盛开的季节,行走在和平大道上,绚烂的月季花、带有青山绿水红钢城LOGO的花坛站石、颇具艺术范的菱形花坛,都让人感叹城市管理的精致细节。
  据介绍,“和平之心”建设过程中还在原有城市风貌基础上,围绕“一轴两线十点”进行了立面美化、店面整治、导示标牌规范创新、公共艺术提炼升级、亮化照明、便民设施服务升级、建筑改造及城市配套升级等一些列整治工作。“和平之心”亮点区块正在成为一个能满足居民、商务人士和游客等各种需求的活力街区。
  商贸流通业曾是青山的短板,现在,随着和平大道商贸轴的崛起,随着锐创中心、印力中心、宝业中心等高档写字楼的运营,随着武商众圆广场、奥山世纪广场、武汉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以及红坊里、吾行里商业街区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平大道沿线的客流量不断增加、消费市场日渐成熟;青山不仅区内消费大幅攀升,还吸引了武昌、洪山、汉口甚至市外居民前来逛街消费。今年1至4月,青山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9亿元,同比增长1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增幅为全市中心城区第一。
  目前,贯通洪山、武昌和青山三区的地铁5号线正在加紧施工,已完成包括武钢站在内的9个车站主体工程,11个车站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预计2021年实现运营通车。地铁5号线青山段基本在和平大道下铺设,届时,和平大道将进一步焕发风采和动能,加速实现老工业基地脱胎换骨和城市面貌凤凰涅槃。
  一片“村子”的今昔
  工人村沧桑巨变奔向美好生活
  “往日的工人村,硬像个大破窑,华中最大的棚户区,住得人发毛……如今的工人村,环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蓝天,红花配绿草。”去年4月26日,在青和居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吴传发老人表演了他自己创作的湖北慢板《幸福不忘共产党》,“这是我们棚户区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伴随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而生。1955年起,10万大军云集青山,建设“共和国钢铁长子”武钢。“先生产,后生活”,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住进简易工棚。随着工棚的增多,一村、二村、三村这些名称依次出现,他们有个总的名称——工人村。时光荏苒,这些低矮简陋的平房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渐渐老去,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
  “我以前住在工人村7村,就是现在青宜居3栋的位置。那个时候做饭要到屋外生煤炉子,房子之间的通道狭窄,电线乱牵,消防隐患很大。下雨家里经常漏雨,上厕所也是要走到公共厕所。现在好了,家里做饭有天然气,有自己的卫生间,消防隐患消除了,也不担心刮风下雨。社区里开了好味到大食堂,我也办了卡,连饭都可以不做了。”64岁的龙四友在工人村生活了34年,说着说着,不禁流下了泪水,她边擦眼泪边说:“我这是高兴的眼泪,我蛮喜欢这里,老街坊们都住在一起,互相关照,我觉得生活在青宜居蛮幸福。”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改造工程于2007年4月26日正式奠基启动,分为两期实施,棚改一期从2007年至2013年底,改造棚户区居民11142户,占总数的81.3%;棚改二期从2014年9月实施,改造的棚户居民2518户,占总数的18.7%;建成5个安置房小区,共计16959套(其中棚改安置房11724套、棚改租赁房4143套、大学生公寓1092套)、总面积110.81万平方米,已实施棚户区改造的4万余名居民全部实现回迁安置。
  放眼工人村棚改回迁小区周边,戴家湖公园实现煤灰山变公园的蝶变,青山江滩获C40城市奖,成为居民休闲锻炼好去处。武丰闸湿地公园将“龙须沟”变身生态公园,造福棚改区居民。矶头山公园正按旅游景区标准,规划打造青山矶公园。棚户区居民们正在共享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带来的成果。
  策划: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撰文:李锐 覃柳玮 曹金宁 摄影:杨杨 何晓刚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