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硚口:老旧城区向生态城区蝶变,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样本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5-28 09:3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硚口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
  长江、汉水交汇处的硚口,明末清初便是全国四大名镇之首。这里开创了武汉民族工业和外商工业的先河,产生了大武汉的第一度电、第一滴自来水;这里曾是华中重要的机械、化工基地,上世纪80年代聘请了中国第一位“洋厂长”;这里也曾在全国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商品市场,被誉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
  然而,经济体制改革后,以传统市场、老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式,越来越无法支撑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发展。硚口区委、区政府不断推动老旧城区向生态城区的蝶变,努力实现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样本。
  腾笼换鸟
  汉江湾迈向绿色发展时代


  市民在汉江湾体育公园游玩
  治理>>>
  近年来,硚口推动古田地区腾笼换鸟,99家化工企业全面关停搬迁,建设汉江湾生态谷,构建“东轴西谷、南北绿带、垂江画廊、景观大道”全域生态格局,汉江湾彻底结束化工时代,迈向绿色发展时代。2015年、2016年连续入选联合国城市气候领袖群C40典型案例,经验做法登上《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得到国家发改委肯定。
  居民>>>
  “过去下不了脚,特别是晚上。现在就舒服了,大家经常约了一起来散步。” 62岁的常美华就住在汉江湾附近,每天晚上都会跟一群老姐妹们相约来汉江湾跳舞,一到周末,常美华也会带孙子到汉江湾来遛弯。
  从杂乱的汉江沿岸变成休闲娱乐的江边公园,常美华将汉江湾的变化一点一滴地看在眼里。
  这里,曾是古田老工业区,集聚的化工企业占武汉三环内化工企业八成以上。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它与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一起,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挺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
  辉煌过后,古田地区陷入发展困境。最困难的时候,200万平方米厂房闲置,每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1500吨,化工企业已成为汉江水源地生态的安全隐患。
  化工企业搬迁腾退的土地,硚口区坚持“先治理、后开发”,高标准实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严控质量、不留后患,采取总承包模式,将土壤修复与区域综合管廊、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整体打包,同步推进。
  截至目前,通过实施综合治理,腾退滩地120万平方米,防洪清障100万平方米,分期建设江滩公园,倾力打造汉江湾绿带。
  这条14.5公里的“翡翠项链”,与10公里的张公堤城市森林带、132万平方米的园博园、106万平方米的张毕湖公园、79万平方米的竹叶海湿地公园,形成“两带三园”的生态大格局。
  在生态大格局内,硚口区见缝插针规划、建设街头游园,2.7万平方米的古田二路南泥湾游园、1.2万平方米的发展广场游园、1万平方米的汉口春天游园、1.8万平方米的御景星城街头生态公园、5.8万平方米的舵落口小森林等遍地开花,居民在家门口即可触摸绿色、享受绿色。
  最新统计显示,硚口区人均公共绿地从2011年的3.31平方米增至2017年的13.3平方米,人均绿地指数翻了两番,在武汉市中心城区的排名,也由摆尾跃居前列。
  与此同时,硚口全面推进“四水共治”,加大张毕湖、竹叶海湖泊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两湖水质由劣五类提升至四类。启动福新泵站建设,打通城华路至丰硕路排水主通道,疏通排水管网362.5公里,改造二次供水点位22处。积极开展海绵城市试点,雨污抽排能力不断提升,每年完成20个老旧社区排水管网改造。
  根据中央环保督查反馈的问题,硚口全面实施太平洋排口截污、宗关水厂排口迁移,有效保护水源地。开展拥抱蓝天行动,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8天。
  在市委作风巡查组第六组督察督办要求下,今年以来,硚口全方位、拉网式地对2001年以来330个相关项目进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区政府全盘统筹,建立了闲置土地处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政府针对清理进展情况、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先后向市委巡查组汇报5次,向市局请示10余次,在区政府组织的调度会上研究5次,充分吃透弄清上级决策意图,全方位、拉网式地对2001年以来330个相关项目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清理、调查和认定工作。 经清理,确定硚口共有闲置土地项目5宗。在市委作风巡查组第六组指导下,硚口将根据闲置土地处置方案,签订“双承诺”,协调区政府相关部门、项目所在街道和建设单位,进一步细化分工,强力推进处置工作落实。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未来3年,硚口将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理念,依托滨水生态资源,传承老工业区工业文明特质,加快功能重塑、产业复兴、环境创优和民生改善,发展新经济,开创新生活,努力将汉江湾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旧城改造
  汉正街转型升级
  世界级滨水中央服务区
  治理>>>
  硚口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大力推进旧城改造,总结运用群众工作线和依法征收线“两线工作法”,集中征收拆迁1139万平方米,在建和建成重点项目146个、计划总投资3500亿元。
  居民>>>
  “生在汉正街,长在汉正街,现在又要回来了。”今年53岁的徐超晖从小生长在汉正街, 上世纪90年代,徐超晖辞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用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置换了汉正街一间既是住家又当商铺的60平方米平房,带着一家四口在汉正街做起了卖鞋生意。
  2007年,徐超晖的儿子觉得汉正街环境不好,劝说徐超晖搬离汉正街。虽然不舍,但徐超晖还是选择了交通更便捷、马路更宽阔、绿化更优美的小区。
  但前不久,儿子突然跟徐超晖说,想在利济路附近的楼盘买房。又要搬回汉正街,既让徐超晖惊喜,同时也非常疑惑。儿子告诉他,许多人不知道,现在的汉正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正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1979年底,汉正街率先为103家个体户办理工商营业执照,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拉开了我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成为中国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的说法传遍全国。但随着一批小商品市场的兴起,汉正街的地位开始每况愈下。
  “进入2000年后,汉正街步入了一段相当长的低谷期。”汉正街党工委书记胡亚非说,汉正街是在中心城区发展的小商品市场,业态实现的是“三现”:现金、现场、现货的经营方式。这导致人居、商居混杂,交通拥堵、消防隐患极其突出。
  2011年,硚口痛下决心对汉正街实行综合整治,达不到消防改造要求的,一律实行关闭和外迁模式,53家省、市、区消防隐患挂牌单位整治摘牌。
  如今的汉正街按照“汉口之根、武汉之心、世界之窗”的总体定位,在发展模式、业态、功能、环境等方面不断创新,着力打造成为以时尚创意、现代金融、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世界级滨水中央服务区。
  地铁6号线通车后,汉正街中央服务区还将建设轨道交通13号线,有轨电车将贯穿汉正街核心金融区,区域交通将被极大优化,能有效提高区域承载能力。“T”型快速通道将建成。到时候,东起民权路、西接崇仁路的汉正街隧道,将与升级为快速路的友谊路连通,无缝对接机场快速通道,还有一座跨汉江的人行景观桥。
  如今,硚口加快高端商业、金融产业、现代商务及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聚集,重点发展商、旅、文、创四大产业。未来,汉正街还将充分发挥其服装产业集群优势,创建国家级商产融合示范点,包括广域性商业中心、都市型生活品位中心和旅游观光型商业中心,汉正街将形成武汉品位生活的典范。
  现代治理
  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治理>>>
  探索推进城市“微更新、微改造”,硚口20个老旧社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快速推进,整体规划打造文化武胜里特色街区,汉口里、江城壹号获评省级旅游名街。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型,居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居民>>>
  “没有他们,我吃饭都成问题。”硚口区长丰社区邻里中心小区独居老人陈健民说,过去他都是一个人买菜做饭,饥一顿饱一顿。社区有了幸福食堂,他一日三餐才能固定吃饭。有时身体不舒服,社区网格员见他没来食堂,还会打电话了解情况后,主动为他送餐到家。
  硚口克服财力薄弱困难,民生领域累计投入179亿元,年均增长18.8%。创新实施居家养老“133工程”,即构建一个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突出助餐、医疗、家政三大服务,强化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社会组织、助老志愿者队伍三大支撑。幸福食堂月均就餐老人10万余人次,引进养老社会组织200多家,组建700多人的老年志愿者队伍,打造“互联网+养老”特色模式。建成新一职教中心、区福利院养老中心、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汉江湾全民健身中心五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保障性住房3.34万套,分配3.14万套。
  硚口始终把安全作为天大的事,汉正街53家省、市、区消防隐患挂牌单位整治摘牌,长丰地区108万平方米违法建设全部拆除,安全形势得到有效管控,2012年以来没有发生火灾亡人事故,没有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
  本版撰文:李放军 柳中 詹鸥 杨蔚 王静文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