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洪山:“大学之城”以发展为百姓谋福利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5-28 14:4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70年的岁月年轮,记载了洪山城市发展的一部蝶变史,也同样记载了居民们的幸福轨迹。
  养老、教育、医疗、社保,居民关心的每一件事,都是城区发展的大事。城市的发展成果,也让每一位居民成为受益者。
  一个家庭
  靠子女养老→安享福利院
  16日下午,洪山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楼的活动中心,随着音乐响起,83岁的薛绍忠和老伴翩翩起舞,两人配合十分默契,快乐溢于言表。
  快乐地安享福利院,是薛绍忠这一代不少老人的选择。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的晚年,基本只能依靠子女来养老。
  养儿以防老 儿媳妇照顾父母
  薛绍忠一家三兄妹,两个姐姐远嫁他乡,父母亲一直跟随薛绍忠一家居住。
  1960年,父母亲相继生病,“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当时没有社会养老机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不完善。农民养老还得依靠子女”。
  当时,薛绍忠在武汉一家机械学院工作,非常忙碌,长期不在家,照顾父母的重担,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就在那一年,薛绍忠的父母相继离去。
  跟上一辈截然不同的是,4月8日,在两个女儿的护送下,薛绍忠和老伴住进福利院。“完全没有过渡期,当天晚上就睡得很安稳。”
  “在这里养老,我非常满意。”薛绍忠说,福利院的设施好,卫生间有防滑垫、扶手、坐式浴盆,24小时热水供应。天气不好的时候,他就会在楼梯间来回走路锻炼,在楼梯过道的休息区坐一坐。这里的饮食、娱乐项目等都比较温和,更适合老人。
  住品牌养老院 女儿很放心
  薛绍忠介绍,这个福利院就医很方便。有一次,薛绍忠的老伴不小心碰到房间里面的呼叫按钮,不到两分钟,工作人员就赶了过来。平时,工作人员也会定期带他们去院区的医院体检。前几天,女儿和他电话视频后,发信息说:“心放下了。”
  “中医上有一个说法,每天一次性走300-400米,就可以多活5年。” 薛绍忠说,跟上一辈的老人相比,现在的养老实在是太好,福利院的楼道他用尺丈量过,一层楼的楼道有65米长,他每天都要来回走动达到300米以上,监督自己多走路,享受一个5年又5年的美好生活。
  跟薛绍忠一样,入住福利院的老人还有200多人。据了解,这个福利院投资近3亿元,于2017年年底运行。与过去的老福利院相比,这个养医结合的品牌养老院可以满足老人的更多需求。
  背景:
  截至2018年,洪山60岁以上老年人10.72万,老年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
  让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洪山区坚持养老机构国办、社会办、民办公助的发展格局,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推进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补贴从10万元提高到30万元,每年还发放运营补贴10万元。
  如今,全区的养老机构,从2013年的4家,发展到现在的15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家,社会办养老机构14家,养老机构总床位近2700张,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势头迅猛。


  手绘洪山4-2
  一间医院
  板车拖病人去看诊→医生就近上门服务
  18日下午,牛友英花了10多分钟,从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回家,“前两天有点感冒,就去住了两天院,现在好多了。”
  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牛友英的父母辈生病,只能躺在板车上,颠簸1个多小时去诊所。


  俯瞰南湖城市副中心
  到最近的诊所看病 小跑也要一个多小时
  1944年出生在洪山区青菱乡的牛友英,算是洪山的“土著”居民。
  在她的记忆里,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青菱乡内的道路最多只有两车道,到市区没有公交车。
  她的母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母亲一发病,我们姐弟几个就得用板车,拖着她去最近的一家诊所,拼命拖着跑,最快也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
  上个世纪80年代,青菱乡开通了公交车,母亲看病略微方便一些,但是医疗保障依然欠缺。
  有一次,母亲在家晕倒了,村里垫资叫来一辆救护车,将其送到了省人民医院。但是,她母亲在医院住了2天,病没有好透就回家了,“那时太穷了,亲戚也没钱借给我们,更没有医保。”
  谈起上一辈人的就医经历,牛友英不停地摇头,感叹那个年代看病太难,“现在真是幸福多了。”
  走路十几分钟到医院 医生还上门服务
  今年75岁的牛友英,现住红霞新村32栋,常年患有颈椎病。前几年发病的时候,子女送她去市中心的医院,在路上要耗大半个小时。
  如今,她的家门口就有好医院。2011年,洪山区与武汉科技大学合作,在武汉科技大学医院的基础上成立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医院升级为二级综合医院,“大病小病都可以看,方便很多”。
  2017年,牛友英颈椎病复发,呕吐、昏迷。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医生李秋阳为她做了理疗,及时缓解了她的病情。
  经过数次诊疗,李秋阳熟悉了牛友英的情况,还主动上门帮牛友英诊断。就在月初,李秋阳到牛友英家送去4月份的体检结果。
  据介绍,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会定期到小区,给65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体检。不出小区门就可以看病,居民们都挺开心。
  背景:
  近年,洪山区在民生上的投入,重点聚焦医疗、教育、出行等最受居民关注的问题。
  薄弱区域医疗资源供给力度在持续加强,仅2019年,洪山区在南湖、和平等片区就规划布局5个综合医院、3个专科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白沙洲片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也将得到增强。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两大院区均位于白沙洲片区,2019年,两所医院将进入建设“加速度”。
  链接>>>
  民生投入年年高
  从2011年—2017年,洪山区的民生支出占比一直稳步提升,从53.4%到79.9%。2018年,洪山区用于民生支出66.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6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连续3年跑赢GDP。
  民生支出连续增长的背后,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体现。
  策划:廖红艳
  图文:方历娇 张 宾 杜微波
  王 峰 肖 满 郑会玲
  杨 宏 高兰芳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