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昌:促进文化繁荣有“广度”,铸造“软实力”加速城市转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5-30 09:47 来源:
【字体:


  青年人在黄鹤楼下载歌载舞 胡九思 摄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不少来汉的游客未能到汉味小吃第一巷户部巷“过早”,表示遗憾。原来,从4月22日起,武昌区开始对户部巷进行提档升级。在70多天的时间里,这条历史街区将被重塑,以全新面貌服务八方来客。根据规划,未来户部巷周边景点将连点成线,联动大黄鹤楼景区。
  2002年7月,武昌区政府决定实施“早点、健康、就业、防盗、互助”五大“亲民工程”,决定将户部巷作为工程试点,改造这条百年老巷提升汉味早点特色,发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次年9月,户部巷正式开巷。短短几个月时间,这里就聚集了43家早点经营户,百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加入到户部巷早点经营队伍。从2004年至2019年,户部巷共经历5次改造,范围由户部巷老巷向自由路、民主路及都府堤拓宽,早已入列首批湖北省旅游名街。如今这里现有店铺300余家,日均游客量3万至5万人次,是游客来汉的必打卡地。
  实际上,户部巷特色街区的发展轨迹背后,体现的是武昌区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和步伐。如何依靠“软实力”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增长,是武昌区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是武昌区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结论,出自“十一五”期间完成的调研报告《增强武昌区软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研究》。与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平均水平相比较,武昌区文化产业发展一枝独秀,占GDP比重超出武汉市平均水平2倍以上,其在武汉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份额逐年上升,从2013年17.1%上升至2015年23.7%。2015年,武昌区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1%。
  武昌区的产业体系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其中,文化产业集群及旅游产业集群都是发展的重点。目前,武昌已形成了工程设计、出版传媒、文化创意三大产业集群。该区正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为基础,聚集东湖西岸传媒产业集聚区、世界工程设计产业集聚区、武昌古城艺术设计产业集聚区、楚河汉街首义生活体验区等四区。
  文化产业集群带来的效应显著。特别是工程设计,该领域以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中南电力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等为代表。全国70%的高铁设计、70%的超高压输变电设计和70%的深基坑设计来自武昌,这里被誉为“工程设计之都”。出版传媒领域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知音传媒集团等为代表,发展迅猛;艺术设计领域以湖北省美术学院、昙华林艺术街区为载体,形势良好;文化旅游领域以黄鹤楼、首义广场、楚河汉街、户部巷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形成独特旅游魅力。
  武昌人的文化足迹


  司门口商业繁华 郭良朔 摄


  省图书馆内读者享受阅读 郭良朔 摄


  汉街舞者 孔俊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武昌,有着近1800年的建城史,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在这里,一座古城穿越千年,一处名楼领绝代风骚,一件大事改变中国历史。因为有了历史和文化的滋养,武昌始终生机勃勃,武昌人始终活力无限。
  李贻清(76岁,在武昌生活40余年):
  “七八十年代,武昌最繁华的地方是司门口”
  “七八十年代,武昌最繁华的地方非司门口莫属,当时的司门口和汉口的六渡桥、江汉路是武汉的几大中心”,司门口是武昌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地带的泛称,是武汉的商业发源地。解放路全长约1100米,从南宋时期就被誉为“十里长街”,有着800年的悠久历史。这里曾是武汉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享誉武汉三镇的数十家老字号如刘有余、曹祥泰、显真楼等都在这里聚集,吸引了无数周边居民甚至外来游客前来观光购物,李贻清也是其中一个。
  东亭社区居民李贻清如今已76岁,他在武昌生活了40多个年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贻清就住在阅马场,他家不远处便是司门口。作为一个湖北省话剧院的退休老职工,李贻清对武昌的文化娱乐变化记忆深刻。
  说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武昌的娱乐场地,李贻清如数家珍。除了司门口解放桥的人民剧场,还有阅马场的湖北剧场、大成路的黄鹤楼剧场、司门口的江汉剧场、武昌公园旁边的武昌电影院都曾留下他的身影。“当时电影资源非常有限,武昌人的文化娱乐主要就是看看《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八个样板戏,看看国内老电影,比如《地道战》。有时也会上映国外电影”。
  每逢节假日,李贻清都会领着家人去平湖门看长江大桥,上蛇山捉蝶看鸟。李贻清说,彼时最为奢侈的就是去司门口购物。
  “司门口长街上人车混杂,车水马龙,长街两旁的建筑一般都是三四层高,一楼全部都是门店,都是国营商店,把人看得眼花缭乱。”李贻清说。
  后来,“这些门面经营的业务五花八门,沿路走去,时尚服装自是不必细说,另有糕点铺子、美容美发店、咖啡馆、快餐店、首饰店……”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使司门口发生巨变,逐渐形成了一个网点密集、行业门类齐全的商业街区。
  刘峰(41岁,在武昌生活20余年):
  九十年代至今,武昌越来越有文化范
  住在中北路上的武昌居民刘峰常带孩子到省图书馆去看书,每次孩子都能在那里安静地坐下来看上一天。“看到省图书馆里众多孩子都沉浸在图书的海洋中,我不禁为武昌区日益浓厚的文化氛围感到开心和自豪。”
  1998年,刘峰到武汉求学。彼时,武昌的诸多大学图书馆成为刘峰经常流连忘返的地方。在那里,他开始阅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接触四大名著、国外的经典著作。“在大学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学习的氛围,感受到了文化的气息。”
  刘峰介绍,上世纪90年代,录像厅、放映厅、网吧陆续出现,让武昌的年轻人多了一些接收文化信息的渠道。《红高粱》《英雄本色》《泰坦尼克号》……一系列中外经典电影,在小小录像厅里播出,让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充满了色彩和奇幻。意甲、德甲、世界杯……一场场经典赛事,在放映厅里转播,让年轻人的青春充满激情,让荷尔蒙得到彻底的激发。中国申奥成功、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巴西狂欢节的盛况,小小网吧的出现,让武昌年轻人足不出户就能掌握世界资讯。也是在这个时候,刘峰真切地感受到武昌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如今,随着武昌区文化之城建设的推进,辖区大学图书馆已经向市民开放,而新的湖北省图书馆、武昌图书馆的建成,以及140个街道社区图书馆的启动,加之新华书店、文华书城、外文书店等在各商圈的开设,各大型商场、超市、卖场均开设图书专柜或者图书角,让刘峰有了更多更好的读书去处。
  “汉秀、万达电影乐园,以及遍布全区各商圈的电影院,还有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美术馆、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这些文化场馆的建设让我们体会到了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文化资源。”刘峰感慨,20年来,武昌区越来越具有文化范了,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也越发浓烈。
  陈曾(28岁,在武昌生活近9年):
  武昌是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名城
  “在武昌生活已近九年,武昌大部分文化旅游景点去过不止一次,我也亲历了整个武昌文化旅游景区的蝶变”,在“新武汉人”陈曾眼中,武昌值得推荐,因为她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断与时俱进。
  陈曾2010年从外地考入武汉大学,目前在武大攻读博士学位。每每有宾客好友到访,陈曾都会这样介绍武昌:这里有中国最美大学之一的武汉大学、中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全国最具文化旅游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楚河汉街,这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山水完美融合。
  采访陈曾时,他提及最多的便是楚河汉街。“东沙连通工程孕育楚河汉街,也将环境治理与城市建设完美结合起来,让我有幸见识了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现如今楚河汉街已经成为了朋友聚会的首选之地。”
  汉街是全国最长、夜景最炫的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将文化、旅游、商业、美食生动诠释。中国内地第二家杜莎夫人蜡像馆、科技感十足的汉秀剧场,还有五大名人广场……这些对陈曾来说,都极具吸引力。陈曾说,“楚河汉街以民国风格建筑为主体,典雅的欧式建筑和简约的现代建筑穿插其间,讲述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变迁”。
  距离楚河汉街不远处,陈曾喜欢带着亲朋好友去参观黄鹤楼、武汉大学、湖北省博物馆、长江大桥等城市地标建筑。陈曾指出,武昌区还有许多非常棒的商圈,比如螃蟹岬商圈以及沙湖公园附近的徐东商圈。这些商圈不仅能满足大众购买消费品的需求,还能提供文化体验及文化休闲场所。在他看来,这种“购物+文化休闲”的新消费方式,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满意度。
  武昌这座宜居宜游的山水之城、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文化名城,正不断刷新着整体颜值,焕发出勃勃生机。
  策划: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文:黄哲 刘金峰 况昕昀 田群 曹和平 李伟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