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一袋厨余垃圾的旅程:从居民家中至垃圾处理厂,长江日报记者全程跟踪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6-12 21:5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12日讯“垃圾分类,对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好处?”“我们分好了,后面怎么运输,怎么处理呢?”带着种种疑问,6月11日,长江日报记者跟踪一袋厨余垃圾进行了一次“特别的旅行”。这次与众不同的“旅程”,起点是武汉市江汉区一位居民家中,终点是星火垃圾焚烧发电厂,中间它经历了哪些环节,长江日报记者全程进行了记录。
  第一站:刘阿姨家,两个垃圾桶干湿分装


  刘阿姨把厨余垃圾单独放在可降解塑料袋内。记者许巍巍 摄
  11日中午,位于江汉区万松街道的云飞雅苑2栋,刘阿姨正在厨房做午饭。厨房内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摆在门口,另一个套有绿色塑料袋摆在水池附近。她把一颗小白菜发黄的叶子摘下来,扔进水池旁边的垃圾桶。 “这个套了绿色厨余塑料袋的桶专门放菜叶果皮和剩饭剩菜,塑料袋是可降解的。”刘阿姨说,另外一个桶则是放一些干垃圾,比如用过的餐巾纸、扫地的尘土灰等。
  下午2点,刘阿姨拎起厨余垃圾袋,准备下楼倒垃圾。单元门口,有两个分类垃圾箱,左边是绿色标识的厨余垃圾箱,右边则是灰色标识的其他垃圾箱,这两种颜色也是垃圾分类的规定标识色。刘阿姨把袋子投入绿色箱内,她的分类就完成了。


  刘阿姨把厨余垃圾扔进分类垃圾箱。记者许巍巍 摄
  “我们小区是去年开始垃圾分类的,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刘阿姨对长江日报记者说。
  第二站:楼下垃圾分类箱,督导员二次分拣
  过了半小时,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邓汉清巡检到2栋门口,他打开分类箱,拖出绿色垃圾桶,对每一袋厨余垃圾进行检查。


  督导员邓汉清扫描厨余垃圾袋二维码。记者许巍巍 摄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刚才刘阿姨投放的那袋垃圾,邓汉清用手机扫描袋子上的二维码后,显示出刘阿姨的用户信息,下面还有评分项。邓汉清检查袋内垃圾,给这位用户打分,分为三个等级:分类质量好、对应未分类投和分类投质量差。“这位用户的厨余垃圾分得非常好。”邓汉清点了“分类质量好”这个选项。
  对于桶内一些分错了的垃圾,邓汉清会进行二次分拣。下午有点热,邓汉清顶着太阳把这个厨余垃圾桶拖至小区门口一处垃圾桶集中点,然后给单元门口换上干净的空桶。他说:“小区的分类垃圾桶每周清洗消毒两次。”


  督导员手机上显示投入垃圾用户信息。记者许巍巍 摄
  负责该小区垃圾分类的武汉众资绿源环保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居民每次刷卡可领用厨余垃圾袋,袋子上面的二维码就和该住户的绿色账户绑定,即通过扫码,可以知道每一袋厨余垃圾是哪家扔的。分类做得好的家庭,可以获得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
  第三站:小区垃圾集中清运点,专用湿垃圾车全程封闭运输
  下午5时30分,江汉区环卫的湿垃圾专用收集车来到云飞雅苑小区,环卫人员王忠超、丁肖肖把绿色垃圾桶一一拖过来,通过车上升降设备,将厨余垃圾倒入车内。


  从小区收集厨余垃圾后,江汉环卫湿垃圾车进行分类运输。记者许巍巍 摄
  王忠超说,这辆垃圾车是专门运输湿垃圾的,载重3吨,全封闭式,只能装厨余这些湿垃圾,其他垃圾是不能混装的。“我们一般每天下午到各小区收集厨余垃圾,我们跑的这些小区都是已经实行垃圾分类的,干、湿垃圾都是分开的。”他说,湿垃圾不过夜,一般保证晚上10点以前运走,特殊情况下会增加收运频次。
  王忠超和丁肖肖把两桶厨余垃圾倒进湿垃圾车后,进入驾驶室,准备前往姑嫂树垃圾转运站。长江日报记者趋车跟随小型湿垃圾车。
  第四站:姑嫂树垃圾转运站,转至16吨湿垃圾运输车
  从云飞路出发,长江日报记者跟随小型湿垃圾车一路行驶到位于三环线附近的姑嫂树垃圾转运站。在这里,它要把收集的厨余垃圾转运至一台载重16吨的大型湿垃圾运输车。


  在姑嫂树垃圾转运站,小型湿垃圾车向大型车转运。记者许巍巍 摄
  长江日报记者现场看到,王忠超把3吨湿垃圾车的车斗升起,和16吨的垃圾车尾部对接,将垃圾准确无误倒入大车。大车司机袁国钢按下按钮,对湿垃圾进行压缩,然后关闭厢门。
  “出站前,车子一定要冲洗干净。”袁国钢说。此时,转运站一名工作人员开始冲洗大车。


  大型湿垃圾车清洗后才能上路。记者许巍巍 摄
  冲洗干净后,袁国钢驾驶大型湿垃圾车驶出转运站,向位于青山(化工)区的星火垃圾焚烧发电厂驶去。
  江汉区垃圾分类专班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实行“四分法”,即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居民家中最多的就是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属于湿垃圾,到了夏天,由于瓜果皮增多,湿垃圾的量越来越大。”该负责人说,目前江汉区已采购三种型号湿垃圾运输车,2吨的4台、3吨的8台、16吨的2台,保证已经分类的垃圾绝不会干湿混装。
  第五站:星火垃圾焚烧发电厂,前端分类好末端压力小
  长江日报记者跟随大型湿垃圾运输车,从三环线姑嫂树出发,经过天兴洲大桥,到达位于四环线外的青山区八吉府大街绿色路,这里就是星火垃圾焚烧发电厂所在地,全程1个多小时。长江日报记者一路在后面跟随,发现这种专用湿垃圾车封闭性能好,一路没有发生“跑冒滴漏”的现象。


  大型湿垃圾车在路上,没有“跑冒滴漏”。记者许巍巍 摄
  到达垃圾厂后,袁国钢驾车首先过磅,进入厂区,车子爬坡驶入卸料大厅。在卸料大厅,这一车湿垃圾被卸入垃圾仓。
  技术人员介绍,在垃圾仓内,通过抓斗,将湿垃圾进行堆放、发酵,充分析出其中水分,然后入炉焚烧发电。垃圾仓内设有垃圾渗滤液收集系统,通过管道送至渗滤液处理站,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形成“中水”,可在厂区内循环使用。
  武汉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已经分类的湿垃圾(厨余垃圾)都是送到这里处理,目前的湿垃圾日处理量250吨左右,今后随着垃圾分类的区域越来越多,湿垃圾量也会越来越大。今年10月,将新增一套日处理量达200吨的湿垃圾处理设备投产,届时将能更好的对湿垃圾进行处理。


  技术人员介绍渗滤液处理,变成中水可循环使用。记者许巍巍 摄
  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对于垃圾末端处理有什么好处呢?该负责人说,垃圾分类做好了,末端处理时的污染排放就会降低很多,而且分类到位,焚烧发电量也会提高。如果垃圾不分类,环保治理成本较高,如果垃圾分类后再处理,环保耗材用量可以降低30%,对于环境治理来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记者陶常宁 通讯员李军 王凯 刘英)
  【编辑:叶子】
  (作者:陶常宁)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