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破除崇美恐美媚美心态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6-21 06:5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采访嘉宾:沈逸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在中美经贸摩擦中,绝大多数国人是坚定和自信的,但也有少数人发表了一些奇谈怪论,表现出崇美恐美媚美心态。这种心态,视美国的一切做法都是“为了本国利益怎么做都是对的”,而当中国做出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时,他们往往扣上“狭隘”“偏激”“非理性”的帽子。

  崇美恐美媚美心态是有害的,必须抵制,也需要明辨,其表现是什么,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逸。

  长江日报记者杨京 采写

  崇美恐美媚美心态,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混乱

  有些人讨论现代文明言必称美国,而对中国的一切不屑一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

  沈逸:这种心态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混乱”。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精神上,都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自动将自己放在“美国利益捍卫者”“美国政策代言人”的位置上。在这种错误的思维认知中,现实是可以被随心所欲裁剪的材料,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故事都敢编。

  抱有这种心态的人,本能地不信任中国能够走一条不同于美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一套不同于美国的体制。他们宁愿用某种“高等华人”心态,去批评指责中方正当的反制行为,并通过对同胞的指责,获得自己在精神上蜕变为“美国公民”的快感。

  现实中,这种心态有何具体表现?

  沈逸:譬如有人盲目崇拜美国。崇美者,笃信历史终结论的判定,结合美国曾经享有的压倒性实力优势,将美国想象为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进而予以某种近似拜物教的膜拜。典型表现为:漠视历史,偷换概念,无条件吹捧美方对中国的贸易霸凌政策以及强权政治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必要性”。

  譬如有人媚美。媚美者,接过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糟粕,将西方设定为先进,将中国默认为野蛮,并以“清醒认识”“理性认识”“客观认识”“国际视野”“开放心态”等辞藻,包装其本质上是阿谀奉承的谄媚之举。当中国社会出现了某种形式的“同仇敌忾”之举,且明确形成了良好的反击效果时,媚美者会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进行道德绑架,上纲上线指责中国搞“民族主义”,并拿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省吾身”“兼听则明”等来包装其奴颜婢膝之举。

  还有恐美者,纠结于头脑中基于各种间接知识以及美方软实力传播所形成的错误认知,仍然停留在1945年的时空,认为今天的美国是一个中方无法力敌的庞然大物。“不能打,打不起,打起来中国必然要输”“解决之道只能是妥协”“投降了还有可能生存,抵抗可能导致中国灭亡”。诸如此类,是被恐惧支配之后的常见想法。

  在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一些人高估美国

  这种心态的产生,有何历史原因、社会土壤?

  沈逸:崇美媚美恐美思想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空穴来风。近代以来中美交往的多样性、美国对华战略的复杂性、中国自身经历的特殊性,为这种思想和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尽管经过了历史的涤荡,但因为当前中美之间的实力差距、中国面临的特殊环境,以及美国对软实力的重视和运用,这一思想在当下并未绝迹,并时而兴风作浪。

  对中国来说,消除这类错误思想的影响,也是中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道路上必须完成的任务。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当下中美经贸摩擦以及战略博弈所具有的特殊意涵。

  这种心态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影响和危害?

  沈逸:在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一些人会高估美国,强调中国的“脆弱性”。例如某些特殊行业,某经济学家的悲观论调就可能影响投资行为体的投资策略,进而引发金融和经济市场的波动,影响国家金融和经济的稳定。

  当前,在中方遭遇美方压力面临局部困难,如极少数国际组织因为美国将华为等列入“实体清单”而暂时终止华为会员资格时,基于相关错误思想的行为体,会推出大量自媒体文章,迅速营造出中国陷入“四面楚歌”的假象。当美方遭遇中方反制措施并付出相应代价时,错误思想支配下的行为体自觉帮助转移视线,如不惜采取对中方研究机构研究报告“断章取义”的方式,摘录出最能体现抵抗美方压力不利于中方的局部段落,予以放大解读。有些人直接大扣“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帽子,打击中国民众的爱国行为。

  保持斗争精神,牢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

  如何客观看待中美之间的发展差距?

  沈逸:客观而言,如今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不过也应该看到,这样的差距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尽管这种差距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完全抹平,但从中美两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的高速发展来看,必须承认中美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不愿意看到我们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中方要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必然带来全球范围利益的重新调整。这对要求维系自身优势地位的美方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美国确实提及希望中国实现繁荣、开放、稳定,但是这种繁荣,是确保美国从中国持续获利的繁荣,是确保美国可以单方面从中国获益的开放,是确保美国可以持续稳定获得收益且不受威胁和挑战的稳定。

  当前中美关系良性健康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威胁,还不是经常被人提及的中美实力的变化,而是以美国政客的陈旧心态为典型代表的霸权衰朽。面对新来的竞争者,美国精英优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良性竞争,不是如何用外部刺激实现有效的自我创新与变革,而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把外部挑战和威胁消除掉。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美国,破除崇美恐美媚美心态?

  沈逸: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美国曾经是积极的建设者,1945年之后,美国确实一度成为世界最具实力的超级大国。但我们也不需要对这个国家过度“神化”。1945年以来,美国的实力份额和真实影响力,毋庸置疑地表现出了稳定的相对下降态势。如果它想要继续扮演历史需要它扮演的角色,就必须在国际上坚持多边主义,在国内实行分配改革。但美国的做法,并不是顺应这样的历史趋势,而是试图将矛盾向外部转移。

  从美国近期的一系列作为来看,其追求的自我中心的绝对安全,以及本届美国政府所偏好的所谓理想化的经济秩序,本质上与这个时代的要求存在巨大的鸿沟。它所对抗的并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一个国家,而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

  历史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反其道而行之就会被历史所淘汰。美国作为曾经世界的引领者,最终有走下“神坛”的一天,这是历史的必然。可以说,推动“历史终结论”破产的,恰恰是美国自己。

  相对地,中国所提出的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战略,更加符合全球发展的方向。只要我们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克服错误认知,中国就终将走向历史的中心,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破除崇美媚美恐美错误思想认识,进一步牢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是一项战略性的重要任务,是我们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必须坚实走好的一步。

  【编辑:付豪】

  (作者:杨京)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