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信能源:生物质能供热“首席运营官”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在中国水稻种植的大部分地区,水稻成熟收割后,就要立即耕田插秧种植晚稻,谓之“双抢”。传统的种植方式产生大量秸秆,为了赶时间,也为了省事,农民通常选择一烧了之。而为了减少空气污染,政府已严令禁止焚烧秸秆。堵不如疏。如果能把废弃的秸秆换成钱,农民何乐而不为?生物质能的发展,在客观上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路。
武汉中海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朱家元(图片为本人提供)
生物质能是继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且可再生。我国每年产生8亿吨农林剩余物,折合4亿吨标准煤。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卫能源安全及提高空气质量大有帮助。其中,生物质能供热经济环保,已成为工业蒸汽的重要来源。
十年磨一剑,武汉中海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这片广阔天地异军突起,成为全国领先的生物质能供热运营服务商。
坚持自主研发,抢到先发位置
西方国家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生物质能。中国在最近十年才开始探索。2010年创立的中海信能源,直接将目标锁定于此。
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朱家元率领的中海信能源技术团队,多年来埋头研究开发,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攻克大量生物质能供热技术难题,持续研发出了我国第二代和第三代生物质能供热技术。公司也是国内唯一拥有生物质能供热全产业链专利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生物质低氮锅炉技术、高热值生物质燃料技术、生物质能供热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生物质烟气超低排放技术、互联网+大数据能源管理技术等。
朱家元介绍,与第二代的常规排放相比,第三代采用低氮、低流速的高效生物质锅炉,不用加装脱硝装置,即能实现达到天然气锅炉烟气排放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直到2018年,市场终于向他们露出笑脸。6月份,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基本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生物质能供热行业由此驶上快车道。
“我们比别人看得前一点,在国内市场还是空白的时候切入。”朱家元说,“现在看起来,我们十年前的选择是对的。”
为业界大佬供热,要用就“刷卡”
2019年6月,湖北荆门市高新区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园区内,2台25蒸吨/小时生物质锅炉开启试供热。全面生产运行后,这里一年可供应40万吨蒸汽。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循环经济领军企业,荆门园区年产值占到全集团的七成左右。格林美荆门园区此前采用天然气锅炉供热,随着企业高速发展和冬季“气荒”影响,天然气供应缺口较大,蒸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格林美生物质能供热项目由中海信能源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供热,格林美按蒸汽使用量付费。格林美园区采用生物质锅炉供热后,一吨蒸汽成本下降约20%,折算下来可节约50元,一年就是2000万元。特别是与使用化石能源供热相比,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万吨以上。
朱家元回忆说:“为了早日建成投产格林美生物质能供热项目,大冬天里,6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安装人员,连续奋战50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
生物质能供热在食品、乳业、酒业、制药、化工、纺织、烟草等行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海信能源公司采用先进的企业供热托管运营(BO0)模式,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世界500强、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这些企业非常看重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例如,百威英博啤酒公司明确提出至2025年将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
农户也是这个多赢格局中的一方。以一亩地产生2吨秸秆和稻谷剩余物计算,农户可增收600元。
远程监控,5G时代可无人值守
挂在中海信能源总部的《生物质供热中心分布图》上,全国半数以上省级行政区已插上“红旗”。不过,这么多托管运营的生物质能供热项目,对操作人员的数量需求却很少。
朱家元解释说,中海信能源研发出了生物质能供热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采集运营中的工况参数(压力、温度、流量、烟气排放量等),通过人工智能学习,根据生物质燃料种类,用户使用蒸汽流量变化等实现“自适应”控制,摆脱了对操作人员经验的依赖,有利于供热项目快速问题复制及扩张。
生物质锅炉属于特种设备,司炉工必须持证上岗,培养一名熟练司炉工至少需要2-3年。中海信能源的总部管控模式,在4G时代通过手机进行监控,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将进一步实现无人值守,进一步降低供热人力成本,提高节能减排经济效益。“从司炉工手工操作,到引入自动控制设备,再到无人值守,就好比汽车从手动挡到自动挡,再到无人驾驶。”朱家元说。
目前,国内农林剩余物的利用率不足2%,只要4%的燃煤锅炉替代为生物质锅炉供热,就是千亿市场。在生物质能供热这个细分行业,中海信能源已做到全国前列。
海外拓展亦是题中应有之义。俄罗斯林业资源非常丰富,武汉的福汉木业在当地有几万平方公里林场,每天产生大量木材加工剩余物,木材加工本身又需要大量热力供应。中海信能源正在与其洽谈合作。
“首席生物能源热力运营官”——中海信能源在官网首页这样给自己定位。谈及企业愿景,朱家元雄心勃勃,“公司年产能已突破100万吨,目标是做到1000万吨,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记者文涛 通讯员刘森 吴蔚 韦鹏洲)
【编辑:刘思】
(作者:文涛)
武汉中海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朱家元(图片为本人提供)
生物质能是继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且可再生。我国每年产生8亿吨农林剩余物,折合4亿吨标准煤。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对于改善能源结构、保卫能源安全及提高空气质量大有帮助。其中,生物质能供热经济环保,已成为工业蒸汽的重要来源。
十年磨一剑,武汉中海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这片广阔天地异军突起,成为全国领先的生物质能供热运营服务商。
坚持自主研发,抢到先发位置
西方国家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生物质能。中国在最近十年才开始探索。2010年创立的中海信能源,直接将目标锁定于此。
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朱家元率领的中海信能源技术团队,多年来埋头研究开发,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攻克大量生物质能供热技术难题,持续研发出了我国第二代和第三代生物质能供热技术。公司也是国内唯一拥有生物质能供热全产业链专利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生物质低氮锅炉技术、高热值生物质燃料技术、生物质能供热人工智能控制技术、生物质烟气超低排放技术、互联网+大数据能源管理技术等。
朱家元介绍,与第二代的常规排放相比,第三代采用低氮、低流速的高效生物质锅炉,不用加装脱硝装置,即能实现达到天然气锅炉烟气排放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直到2018年,市场终于向他们露出笑脸。6月份,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基本淘汰每小时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生物质能供热行业由此驶上快车道。
“我们比别人看得前一点,在国内市场还是空白的时候切入。”朱家元说,“现在看起来,我们十年前的选择是对的。”
为业界大佬供热,要用就“刷卡”
2019年6月,湖北荆门市高新区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园区内,2台25蒸吨/小时生物质锅炉开启试供热。全面生产运行后,这里一年可供应40万吨蒸汽。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循环经济领军企业,荆门园区年产值占到全集团的七成左右。格林美荆门园区此前采用天然气锅炉供热,随着企业高速发展和冬季“气荒”影响,天然气供应缺口较大,蒸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格林美生物质能供热项目由中海信能源投资建设并负责运营供热,格林美按蒸汽使用量付费。格林美园区采用生物质锅炉供热后,一吨蒸汽成本下降约20%,折算下来可节约50元,一年就是2000万元。特别是与使用化石能源供热相比,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万吨以上。
朱家元回忆说:“为了早日建成投产格林美生物质能供热项目,大冬天里,6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安装人员,连续奋战50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
生物质能供热在食品、乳业、酒业、制药、化工、纺织、烟草等行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海信能源公司采用先进的企业供热托管运营(BO0)模式,服务对象基本上都是世界500强、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这些企业非常看重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例如,百威英博啤酒公司明确提出至2025年将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
农户也是这个多赢格局中的一方。以一亩地产生2吨秸秆和稻谷剩余物计算,农户可增收600元。
远程监控,5G时代可无人值守
挂在中海信能源总部的《生物质供热中心分布图》上,全国半数以上省级行政区已插上“红旗”。不过,这么多托管运营的生物质能供热项目,对操作人员的数量需求却很少。
朱家元解释说,中海信能源研发出了生物质能供热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采集运营中的工况参数(压力、温度、流量、烟气排放量等),通过人工智能学习,根据生物质燃料种类,用户使用蒸汽流量变化等实现“自适应”控制,摆脱了对操作人员经验的依赖,有利于供热项目快速问题复制及扩张。
生物质锅炉属于特种设备,司炉工必须持证上岗,培养一名熟练司炉工至少需要2-3年。中海信能源的总部管控模式,在4G时代通过手机进行监控,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将进一步实现无人值守,进一步降低供热人力成本,提高节能减排经济效益。“从司炉工手工操作,到引入自动控制设备,再到无人值守,就好比汽车从手动挡到自动挡,再到无人驾驶。”朱家元说。
目前,国内农林剩余物的利用率不足2%,只要4%的燃煤锅炉替代为生物质锅炉供热,就是千亿市场。在生物质能供热这个细分行业,中海信能源已做到全国前列。
海外拓展亦是题中应有之义。俄罗斯林业资源非常丰富,武汉的福汉木业在当地有几万平方公里林场,每天产生大量木材加工剩余物,木材加工本身又需要大量热力供应。中海信能源正在与其洽谈合作。
“首席生物能源热力运营官”——中海信能源在官网首页这样给自己定位。谈及企业愿景,朱家元雄心勃勃,“公司年产能已突破100万吨,目标是做到1000万吨,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记者文涛 通讯员刘森 吴蔚 韦鹏洲)
【编辑:刘思】
(作者:文涛)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