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模三伏天穿羽绒服拍照,岂是“自家私事”|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近段时间,全国大部分地区烈日炎炎,但在上海外滩,却出现了不少反季节拍摄宣传照片的童模。他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或毛衣,在炎热的室外,配合镜头摆出各种造型。有人担心孩子受不了,童模的家长却表示:“这是自家私事。”
“自家私事”,其言外之意无非是,“自己的孩子,只是让他晒晒太阳而已,别人管不着”。有的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身体,磨炼意志,会有意地让他们吃点苦。作为一种培养孩子的方式,确实无可厚非,但童模穿羽绒服拍宣传照,把孩子当做某种商业用途,已超出了锻炼孩子的范畴,而涉及社会伦理、儿童权益保护问题,一句“私事”是搪塞不过去的。
今年4月,“童模遭母亲踢打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童模行业的种种乱象遭到曝光。有媒体报道,在某童装模特培训基地,熟练的童模1小时要拍16套衣服,平均4分钟一套。他们中的不少人可以熟练地摆出多种姿势,其更换服装的频率、拍摄速度甚至比一些成人模特还要快。
“高职业水平”带来了不菲的收益,有的童模甚至能月入几十万。巨大利益的背后,一些孩子被迫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稍有松懈便受到辱骂殴打,学习、娱乐以及休息时间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辍学。更有童模被父母严格控制饮食,试图延缓孩子发育,以延长孩子的“事业期”。
儿童还不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作为监护人,父母的确有权替他们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不是家长的“私产”。在童模行业的商业环境下,部分家长实际上成了孩子的“经纪人”,孩子变成不断被安排工作的“明星”。这可能会妨碍儿童的健康成长,一旦超出界限,相关儿童权益保障机构是应该介入干预的。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不缺少保护未成年人的条款。比如《广告法》《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等都明确要求,不得利用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随着童模行业乱象的不断曝光,相关的法律法规会不断完善和落实到位,保护儿童权益的“铁网”会越来越严密。
儿童是社会的花朵。孩子能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能不能正常地学习、休息,不完全是“自家私事”,也是社会之事。
【编辑:彭向东】
(作者:邢帆)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