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博物馆害怕“熊孩子”?怕是办馆观念落后了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8-06 21:14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近日广东省博物馆遭到投诉,有观众在博物馆留言薄上写道,“工作人员管的好多啊!不给吃东西,又不给孩子跑啊,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碰恐龙又怎么了!!!不行吗!!!观众不是上帝吗!!!孩子就不是吗?!管得也太多了吧?”该博物馆官微提出“博物馆礼仪,从娃娃抓起”,并呼吁公众讨论。
  博物馆“号召”发出后,网友纷纷留言。有人说:“就像你在图书馆不能大声说话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孩想跑想跳就带去游乐场。”还有人留言:“建议以后中国所有的公共场所在显著的位置标志熊孩子和熊家长禁止入内。”还有媒体认为,博物馆就不是孩子的游乐场。


  说博物馆不是孩子的游乐场,这话大致是对的。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稀缺性、易损性,文物安全需要保证。博物馆的传统展示,通常是用玻璃柜罩住文物,观众只能间隔一定距离“远观”。保持一定展厅秩序,不允许大声喧哗,就是必要的。
  但给孩子贴上“熊孩子”标签,把他们视为博物馆的一股消极、破坏性力量,则是方向性错误。博物馆收藏并展示文物,并通过文物勾勒一定地域的文明与历史,输出的是一种教育功能。孩子是重要的教育对象,不应把孩子当成博物馆的麻烦。
  博物馆有几百年历史,跟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它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意思是说,时代变了,公众的趣味、生活方式也变了,博物馆也应当“应时而变”。从各地公立与私立博物馆的实践看,博物馆运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相关变化:一是强调参观者的参与,二是重视接待孩子方面的创新。
  触摸博物馆文物其实是人的普遍好奇心决定的,博物馆诞生之初,文物是允许参观者上手触摸的,禁止触摸是博物馆客流量因公共化暴增后产生的参观规则。但现在不论私立还是公立博物馆,都在尝试打破禁止触摸文物的规则。比如观复博物馆在上海的黄金宝藏展,就拿出顶级的黄金藏品供观众现场上手体验。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在福州举办的“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大展,展出的是出水的清早期景德镇瓷器,也有专门展品供参观者上手触摸。
  好动、爱呼朋引伴是小孩子的天性,博物馆一是加强管理,二是可以加以引导。观复博物馆邀请小观众分辨出参观彩页上的细节图属于哪件器物,通过“寻宝”模式提升小朋友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他们对文物的兴趣。其2016年推出的“观复学堂”,已成为一个教育品牌,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与教师参与。
  博物馆是一种公共机构,也是服务机构,必须针对“新公众”的新需求不断创新供给。现在私立博物馆视创新供给为当然,比如定期办讲座、提供文物鉴定服务等,新意迭出。公立博物馆的优势是参观流量大,但如何加强服务,真正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是需要探索“新方法”了。在“新公众”与“新方法”框架下,来的都是客,熊孩子也是客。
  【编辑:付豪】
  (作者:杨于泽)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