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守钟人”时隔18年进入临江大道百年钟楼,发现大钟机芯和重力砣已不知去向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8-12 19:2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曾经的“守钟人”朱汉昌。记者汪洋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12日讯(记者 汪洋)临江大道上的百年钟楼已经停摆多年了,网友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呼吁,希望让钟楼 “活”过来,与对岸的江汉关钟楼形成呼应。连日来,长江日报相关报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曾修复江汉关钟楼的维修单位表示,有能力修好临江大道百年钟楼。

  报道也引起了70岁老人朱汉昌的注意,他特意在清晨打来电话,激动地讲述曾经18年看管钟楼的故事。12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与朱汉昌一同走进百年钟楼,打开尘封已久的钟楼机房。

  过江旅客曾靠这座钟楼看时间

  朱汉昌老人1949年出生于武昌水陆街。老钟楼作为武昌第一纱厂的办公楼,见证了武汉近代民族纺织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钟楼成为武汉市第六棉纺厂办公楼。

  朱汉昌于1973年进入第六棉纺厂工作,当时的第六棉纺厂周边比较荒凉,“武昌沿江一带,这座钟楼算是最高建筑了。”朱汉昌说,手表在当时属于稀罕物件,江上过往的货船以及乘坐轮渡过江的旅客,人们抬头看一眼江边的钟楼,就知晓时间了。

  因为钟楼时常出故障,而朱汉昌懂一些修钟技能,1981年,厂里便派他专职管理钟楼以及全厂100多块计时考核秒表,直至1999年。

  对于在武昌生活多年的不少老武汉人,临江大道上的这座百年钟楼是他们年少时的记忆。家住汉口王家巷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钟楼停摆后,就几乎再也没有“活”过。

  百年老钟的机芯和重力砣已不知去向

  曾经的“守钟人”朱汉昌。记者汪洋 摄

  “我管理钟楼,听了18年的钟摆声,它的声音,这辈子都忘不了。”朱汉昌说,他是最熟悉这座百年钟楼的人,希望自己能够修好它。

  上午10时许,朱汉昌随长江日报记者一起走进钟楼,他满怀好奇地参观了钟楼的每一间房屋。上楼梯时,他兴奋地抚摸着楼梯扶手以及拐角处一块凸出区域,向记者讲述钟楼曾经的模样,“当年这里放置有一张办公桌,我就是坐在这儿办公。”

  钟楼的机房上着锁,当工作人员打开尘封的房门,朱汉昌老人赶紧进入查看,但眼前的情景却让他失望,大钟的机芯和重力砣已不知去向。

  朱汉昌说,这座大钟原是机械钟,表盘直径近2米,他每周都要进入机房一次,摇起6个重百余斤的重力砣,将它们升起来后,依靠重力带动大钟的齿轮转动,时间的误差不超过1分钟。

  业主方称,不确定是否投经费维修

  钟楼的业主方告诉记者,他们接管钟楼后,又将钟楼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大概是2008年,物业方将钟楼的机芯和重力砣搬走了,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不知还能否找回来。”

  朱汉昌说,如果能找回当年的机芯和重力砣,他仍有信心将大钟修好。

  不过,钟楼业主单位武汉建工富强置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考虑到经费问题,以及担忧钟楼能否完全修复,他们目前还不确定是否要投入经费维修。

  【编辑:朱曦东】

  (作者:汪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