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住在这里的居民都爱上了湖边散步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8-23 21:4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3日讯(记者胡毅 通讯员丁萍)“今年最热的时候,这里一点恶臭都没有,现在每晚都爱上了湖边散步。”家住汤逊湖畔的况先生,近日在网上发帖说。

  

  

  汤逊湖畔种了大量子莲

  8月23日,长江日报记者抵达江夏区樊家湾汤逊湖外湖水域附近,湖水清澈波光粼粼,一眼就能望见水波浮动。

  “喏,我家就住在那儿,菩提苑,紧靠着湖边。”站在湖岸线上,况先生指着家的方向说,“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湖水里全是黑绿色的蓝藻,风里裹着阵阵恶臭,在家完全不敢开窗。今年一点味道都没了,每天晚饭后都会沿着湖边走上一万步。”

  是什么让扰民恶臭彻底消失?带着问题,长江日报记者随即走访江夏区属国有企业梁子湖水产集团,其负责人表示,“恶臭消失,开始于统一管护,主要手段之一是‘以鱼控藻’。”他介绍,外汤逊湖是跨区水域,分别隶属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洪山区、江夏区。2018年夏天,局部蓝藻爆发,在汤逊湖水面形成水华(一层蓝绿色且带有腥臭味的浮沫),引发湖面污染,恶臭连连。

  对此市区政府高度重视,研究汤逊湖水环境治理问题。今年2月,梁子湖水产集团完成了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洪山区、江夏区水域委托管护协议的签订,对汤逊湖进行统一管理养护,迅速开展鱼类控藻工作。“自今年2月全面管护以来,我们委托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了全面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基于湖情制定了汤逊湖生态养护规划,以确保养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梁子湖水产集团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介绍,汤逊湖的养护是综合性的,其中“以鱼控藻”是主要手段,今年共投放416万斤鱼种,其中滤食性的鲢、鳙占97%。放养后采取自然生态模式,以改善水体环境为目标,“人放天养”,全程不投饵、不投肥、不投药,不围网、不拦围。鲢、鳙是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可大量摄食藻类。此外,通过种草移螺,重建水生态环境,上半年种植了近5000亩子莲,存活约1500亩,并放流了田螺等软体动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水体净化功能。“汤逊湖是城中湖,为了提升城市形象,为广大市民营造好的生活环境,自接管以来,我们日均出动人员80余人,船只30余艘,清理湖区原来留下的残桩、残网,打捞水葫芦以及岸边和水面垃圾。”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为表示:“开展鱼类控藻,实施以渔净水。通过科学遴选和投放不同营养生态位的鱼类,直接或间接吸纳水体里的藻类,每年科学定量捕捞鱼类,湖泊中的氮、磷等营养物随之移出水体。然后,再基于环境容纳量补充投放鱼种,通过‘移出—补充’循环,逐步移除湖区氮、磷,抑制蓝藻滋生,维护湖泊健康。据测算,每100克鲜鱼可消耗2.5克氮和0.2克磷,从而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梁子湖水产集团负责人说,“经过半年养护,目前汤逊湖水质已显著提升。初步效果是没有水华。我们将长期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改善水体环境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汤逊湖水体管理养护工作,履行好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交给城市和沿湖居民一湖清水。”

  【编辑:彭向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