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百人同台,煨的是爱家爱武汉的情怀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8-26 07:2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煨汤节引百人同台竞技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 IP名称 ]
  武汉百姓煨汤节
  [ IP素描 ]
  来自108个社区的138名民间煨汤高手,与武汉煨汤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喻少林一起,同台竞技。剁、炒、煨,火热水滚间,肉熟汤浓,香味四溢,排骨的鲜香裹夹着莲藕的粉糯清甜令人闻之胃口大开……
  武汉煨汤技艺是江汉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部分,应该如何进行?武汉百姓煨汤节以这样的思路和场景,给我们做了一个回答,那便是——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深刻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印记,非遗技艺与旅游业相结合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让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以活色生香的体验传承为路径,勾起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并进一步打造文旅融合新IP,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
  从2015年起,江汉区连续举办了三届武汉百姓煨汤节。
  事实证明,武汉百姓煨汤节这种新的活动形式,群众喜闻乐见,内容朴实接地气,对非遗的传承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活动鼓励广大群众重拾煨汤技艺,亲身参与,通过让群众亲手煨汤,唤起儿时记忆,让非遗在当代更添风采。
  亮点>>>


  第二届武汉百姓煨汤擂台赛活动现场
  “今年的煨汤节会有更多创新亮点。”日前,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和武汉煨汤技艺传承人喻少林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即将开展的第四届武汉百姓煨汤节。
  “江汉川泽鱼虾美,瓦罐风味盖万家”。
  武汉地处九省通衢之地,襟江带湖,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在琳琅满目、流传久远的汉味本土饮食文化中,武汉煨汤以其独特魅力,活跃在城市的舞台上。
  煨汤,历经千年发展变迁,已成为武汉独一无二的城市印记。它深深流淌在武汉伢的舌尖上,武汉城的血脉中,温情脉脉,历久弥新。
  江汉区从2015年开始举办的武汉百姓煨汤节则成了饮食界一道新风景,在这里,历史悠久的武汉汤文化散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作为积淀已久的活态传承技艺,武汉煨汤承一方之文脉,续历史之篇章。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江汉区将此项非遗技艺打造成节会,将煨汤节现场设在美丽的西北湖畔,如此种种“动作”,也正是在助力非遗技艺登台展现、广泛传播的同时,努力将武汉煨汤节打造成享誉全国的文旅名片,续写新时代非遗文化新篇章。
  源远流长,一罐汤熨帖了武汉伢的胃
  汤文化在湖北源远流长,《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这里的“羹”,指的就是美味浓汤。
  煨汤是武汉人饮食的一大特色,举凡筵席,重磅戏必是一罐鲜醇香美的汤。在武汉方言的表达里,请客吃饭说:“到我屋里去喝汤”。甚至有“无汤不成宴”“无汤不请客”的讲究。
  砂铫子里的浓汤,咕噜着老武汉人最熟悉、眷恋的浓郁温情。八卦汤、瓦罐鸡汤、鱼圆汤皆为餐桌上的常见靓汤。莲藕排骨汤更是其中翘楚,也成为每届武汉百姓煨汤节的“主角”。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武汉种藕历史悠久。尤其是用莲花湖莲藕做出来的莲藕排骨汤,更是极具地域特色。
  一罐莲藕排骨汤便能勾起许多武汉人的乡愁记忆。“十年冇回家,天天都想家家(外婆),家家也每天在等到我,哪一天能回家。铫子里煨的藕汤,总是留到我一大碗……”正如近年在网上爆红的汉版民谣中唱的那样,一碗铫子煨的汤熨帖了武汉伢的胃,不管走了多远,喝下一碗莲藕排骨汤,心就能得到慰藉。煨至浓郁的排骨汤、鲜嫩恰到好处的排骨、搭配粉糯的莲藕……想想这馥郁的荆楚风味,就算不是武汉人,也能让你欲罢不能。
  代代相传,煨汤技艺成非遗


  群众在煨汤节上共喝一罐汤
  关于武汉煨汤技艺传承,喻少林表示,从记载来看有近百年历史。
  起步于上世纪30年代的“筱陶袁”(1974年改名“小桃园”)是武汉煨汤的城市记忆。其创始人陶坤甫和袁得照被誉为第一代煨汤王。喻凤山传承两位前辈煨汤技艺,大胆创新,被称为第二代煨汤王,他以独具“鼻闻汤香断火候、判品质”的绝技在业界享有盛誉。
  喻少林系喻凤山先生之子,也是他唯一嫡传弟子,从21岁开始跟着父亲学艺。1996年,喻少林创办“望旺煨汤”汤馆,使家传的煨汤绝技得以传承。在技艺上他既有传统的技法,又不断推出新品种、新口味汤肴,尤其是在汤清而不淡、汁浓而不腻、味和而不寡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技艺。2006年,因多年来对武汉煨汤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喻少林被授予“中国烹饪大师”的称号。
  讲起煨汤的学问,喻少林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早年间,武汉人几乎每家都会有一口专煨藕汤的砂锅,本地人称为砂铫子。砂铫子由一种深灰色的铁砂制成,油脂在煨汤的过程中会慢慢渗进砂里,这样煨出的汤保温好、不变色、味道和口感纯正。“铫子使用时间越久越沉香、越珍贵。有年头的老铫子煨的汤格外鲜醇浓郁。”喻少林说,“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和器皿的改进,铫子已逐步退出百姓的视野,现在大家普遍选择用更加美观的陶罐来煨汤。”
  在几代煨汤传承人的不断钻研、经营下,武汉煨汤技艺得以传承发展,并逐渐系统化,在百年嬗变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制作流程。从原料的搭配,到器皿的选择,到水与火的功夫,到调味的时机,都有其独特技巧。
  2011年,在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经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申请,武汉人引以为豪的武汉煨汤技艺(小桃园煨汤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江汉区的省级非遗传承项目之一,令其传承和知识产权受到保护。
  位于汉口文体中心四楼的江汉非遗长廊陈列了江汉区目前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煨汤技艺正在其列。
  节会搭台,做好“煨汤”大文章
  在江汉成功申报非遗项目后,煨汤这一舌尖上的美味得到更加有效地传承与保护。2015年,江汉区开始举办百姓煨汤节,让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与发展,让传统美味在唇齿间得以记忆与留存。
  2015年6月10日,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首届武汉煨汤节,全区108个社区的138名民间煨汤高手同台竞技。后续两届迅速扩展到全市参与,举办时间改在金秋十月,并在节会内容上屡有创新;第二届煨汤节首次尝试线上征集煨汤图片与煨汤故事;第三届则将煨汤节纳入到在武汉举行的长江非遗大展分会场项目中。
  煨汤节的开展在全市掀起了一阵阵煨汤热潮。目前,武汉百姓煨汤节已经成为群众喜爱的一大盛事,是江汉区非遗工作的品牌活动、亮点名片。
  今年是武汉煨汤技艺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第九个年头。
  在江汉区文体中心,笔者见到了正在为新一届煨汤节出谋划策的喻少林。历届煨汤节的开展与眼前这位留着利落短发,朴实亲切,一口地道武汉话的非遗传承人密不可分。喻少林的望旺煨汤承办了前三届武汉百姓煨汤节,他本人更是煨汤节现场总指挥,承担食材、器皿、调料等的“把关”,并现场指导,传授“煨汤秘诀”。
  喻少林说,武汉人对煨汤情有独钟,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会煨汤,煨汤节现场的煨汤爱好者年龄普遍偏大,“举办煨汤节就是希望将武汉的煨汤技艺普及开来,传承下去。”
  [ 主创推荐 ]
  百姓煨汤节 煨出市民幸福感
  百姓煨汤节,被网友评为最接地气的武汉特色文化活动之一。显然,煨汤节所表达的,远远不止是煨汤技艺,其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汉人共同的城市记忆,煨出我们怀念的、即使在城市也存在的乡愁。
  城市不是简单的建设。江汉作为武汉的核心区域,在文化的传承与表达上担当着重大使命和责任,要通过文化的传承让区域更富魅力,更有张力,更具活力。让人民的幸福感在高楼大厦间生根长大。
  在这一过程中,非遗得以传承,得以放大。融入生活的非遗传承探索,便也是百姓煨汤节的另一收获。
  链接>>>
  武汉煨汤技艺非遗历程
  2011年 经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申请,武汉煨汤技艺(小桃园煨汤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在非遗展厅为武汉煨汤技艺设立展区,并在各项非遗活动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
  2012年 喻少林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煨汤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3年 望旺煨汤有限责任公司被列为“武汉煨汤技艺” 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4年 喻少林培养的第四代传承人喻绍安成为“武汉煨汤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 江汉区第二届非遗文化节以武汉煨汤技艺为主角,在汉口文体中心内举办了大规模的首届百姓煨汤擂台赛。
  2016年 武汉市文化局与江汉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第二届百姓煨汤擂台赛,来自全市12个城区和市旅游学校的13支代表队,共148名选手与武汉望旺煨汤公司的专业厨师同场竞技。
  2017年 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江汉分会场暨第三届武汉百姓煨汤节在汉口文体中心举行。来自江汉辖区各街道的煨汤爱好者摆阵煨汤,更有长江流域十五省市嘉宾约80人参观团品汤参观。
  出品: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
  统筹:刘晋 郭敏
  撰文:叶飞艳
  供图:江汉区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