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服务窗口不是被动执行的“终端”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8-27 05:3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8月26日,长江日报报道《一个漏掉的字引来一份纪检监察建议书》,讲了一个关于服务窗口的案例。武汉一公司负责人到硚口区行政审批局办事,递交的材料中由于文书标题漏了一个字,被窗口工作人员退回。这名负责人向硚口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反映自己的困难,该局决定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将漏掉的字手写补充,并加盖企业公章,原办事窗口予以受理。今年初,武汉市委作风巡查组对此展开调查,提出整改意见。

  这个案例很典型。有的漏掉一个字,有的材料不全,有的材料不合规范……这样的办事经历,很多人都会碰到。这些问题,看似“小麻烦”,但往往让人跑断腿。例如上述这位公司负责人,如果要回头去改正错别字,再去提供一份规范文书,需要全体6位股东签字,他们多数不在武汉,签完至少花1个月,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遇到这种情况,服务窗口能不能体察难处,“多做一点”呢?

  也许很多人认为,服务窗口就是服务执行“终端”,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变通。当然,严谨照章办事,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任何政策、流程、规范的确立,都有它们服务的意图,服务政策传递到窗口这个“终端”,服务的意图一样要传递过去。硚口区的这个案例中,“既然通过职能部门解决了,说明有变通空间,为什么窗口不能主动考虑企业的难处,直接解决?”很多时候,问题不是在中间环节“层层卡壳”,而是在窗口这第一道关口就卡住。纵然窗口背后职能部门做了许多功课,但如果到了窗口这里传递不出去,这岂不是很遗憾的事情?

  实际上,服务窗口不仅不是被动执行的“终端”,它还是直接面向群众的“最前沿”。群众要办事,最先找的是服务窗口,他们的问题、难处,也最先通过服务窗口“提交”。有些问题复杂一点,甚至需要推动相应的职能协调,这也需要服务窗口把收集的问题“提交”上去。这些工作,考验着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耐心,也考验他们的工作能力。主动站在企业、群众的角度着想,多体察对方的难处,办事时就会多一些灵活权变。这里说的灵活权变,不是违背政策、打破规范,而是把政策吃得更透,把服务工作流程用得更熟,进而为办事者创造更多的“变通空间”。

  “纸条姐”陈慧丽就是一个窗口工作者代表。她在市国土规划局行政审批处驻“市民之家”的窗口工作,负责审核市民提交的申请材料,发放土地证。但她的工作不止于此,十余年来,她还每日为有需要的群众写纸条,这纸条让办证群众少跑了很多路,写纸条本不在她的本职要求之内,但她说让群众最终办成事才是根本。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纸条姐”出现在各个服务窗口,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他们的工作,可能比很多职能部门的中间环节更重要,也更直接地关系到作风形象在群众心中立不立得起来。

  【编辑:吴蕾】

  (作者:华智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