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军训不是大学生活的“热身赛”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8-27 20:27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又到一年军训时,很多大学陆陆续续开始军训了。有人注意到,和往年相比,今年很多高校的军训“动真格”,加强了军事技能训练。清华大学3500多名新生熬夜拉练20公里,除了拉练,还要开展定向越野、实弹射击、战伤自救与互救、防火防空反恐等演练;而武汉大学新生报到完第二天就切换到军训模式,接受15天的严格训练。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把军训当成“吃苦”教育,有的学生把军训视为大学生活前的身心调整。反映在舆论上,一到军训时间,“军训必备防晒神器”“军训要这样做才不挨打”等话题就登上了话题榜。这种讨论中,军训的本来意义被模糊掉。
  其实,大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只是大学生活的“热身赛”。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正式把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训写入法律。同年冬季起,率先在北京体育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进行军训试点,到今天,军训几乎普及到所有高校。
  作为国防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军训掌握必备的国防观念、军事知识,涵养家国情怀。穿上军装,哪怕是短短的一个月,大学生就要像进入纪律部队一样,加强组织性、纪律性的训练,懂得“团结就是力量”。也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报国之志,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
  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军训磨练学生的意志,锻造强健的体魄与精神,这同样是一种“育人”工作。学校增加军事课程,在中国近代史上早就开始了。晚清时期,吸食鸦片摧残了许多中国人的身体,有识之士对国民体质孱弱、士气消沉痛心疾首,逐渐意识到“强兵尚武”的重要性。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倡导“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号召中国人民除文弱之习气,振奋民族精神。
  不光是中国,在俄罗斯、美国和西欧的一些教育大国中,军事训练都在其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比例,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譬如在美国,许多中学都会开设野外实战和生存训练课程,组织学生体验军事生活;韩国组织儿童参加童子军,学习简单的军事技能。虽然形式不同,但各国都对军事训练非常重视。
  大学军训不能弱化,“调整身心”“学习吃苦”都不是它的真意。高等教育以军训开篇,意义非同一般。客观而言,目前有些学校开展军训,存在流于形式、止于表面的问题,甚至前些年有讨论说是否取消军训,这都是对军训意义的弱化甚至消解。实际上,军训的意义不容小觑,军训不仅不能取消,还应更加重视。
  【见习编辑:戴容】
  (作者:华智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