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多面对“热气腾腾”的科研难题丨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19-09-04 21:21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华智超
  近日,全国首个工地博士工作站在中建三局安装公司武汉大东湖深隧项目揭牌,由来自中建三局、中国地质大学的11名博士组成。据了解,该博士工作站将依托大东湖项目,聚焦深隧工程施工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研发,并为现场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通讯员供图
  常人印象里,博士工作站通常都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宅大院”里。但在这个工地博士工作站里,11名博士要到工地上、泥土里搞科研,每天面对“热气腾腾”的科研难题,让我们看到了科研更“接地气”的样子。
  深邃工程技术是应用型科技,对于这类科技,工地、一线就是最好的“实验室”。一线往往是前沿课题诞生的地方,是科技创新最肥沃的“土壤”。回顾世界科技发展史,科技发展有两种主要动力:一种是好奇心和科技发展的惯性;另一种则是社会需求和社会投资驱动。对于基础研究而言,主要依赖第一种动力;而于应用型科研来说,第二种动力更加重要。
  看看这些博士们,一个个练就了各种“单项冠军”。领衔博士工作站的中国地质大学马保松教授,被称为中国非开挖施工技术“第一人”;另一位牵头人王开强博士,其作为主要参与人研发的“空中造楼机”,是我国自主创新的超高层建造核心装备,被誉为“云端里的大国重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袤的大地与现实,正是他们最坚实的研究舞台。
  当然,这不是说在实验室里钻研、到最好的杂志上发论文不重要,只是科技研究不可能一味“闭关修炼”。大东湖深邃工程完工后,大东湖核心区的污水,就可以通过这条隧道,流向新建的北湖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博士们参与深邃攻坚,让山水田园家乡变得更美好,不是比发一篇论文更有意义吗?
  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工地上的博士工作站,正是一场生动实践。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仅在学术杂志上“显山露水”,也更频繁地到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中“大展拳脚”。
  链接——
  全国首个工地博士工作站落户武汉
  【编辑:刘思】
  (作者:华智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