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年度教师吴又存:用一辈子上好一门思政课
长江网讯 刚刚过去的暑假,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吴又存几乎没有休息。作为全国优秀思政教师代表,他一直受邀在全国各地进行教书育人心得的宣讲。今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在京召开,吴又存成为湖北省唯一发言的教师代表。他说:“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让思政课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激情澎湃,为学生成长成才亮起一盏指路明灯。”
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吴又存 彭年 摄
从教26年来,吴又存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从青少年身心特点出发,以情育情,以智启智,精心策划每一次课,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思想品格。他常说:“要让思政课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用一辈子时间上好课,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善用情景式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吴又存是全国优秀政治教师、省特级教师,他的思政课注重调动兴趣、紧贴现实、结合实践。尤其是每届新生的第一节思政课,他往往不讲课本知识,而是采用情景表演、小组讨论、案例解剖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思政课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打开兴趣之门。在课堂上,他经常通过吟诵诗词增强思政课的画面感,在课堂上点燃“诗情画意”。
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吴又存 彭年 摄
教学中,吴又存注重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在讲授“孝敬父母”时,他会用“母亲走街串巷卖冰棒、卖馒头供他上学”的真实经历切入,往往使学生们潸然泪下。
他将“时政演讲”等创新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课前5分钟轮流上台演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进行辨别分析,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后,他经常布置“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类实践性作业,将孝心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行动中。
在循循善诱中
“立德树人”
今年3月底的一节课上,讲到法治部分时,吴又存提到了一个案例:一名大学生出于好奇心将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黑熊。他在回顾事件时说:“这孩子在实验室意外被硫酸灼伤,才想到去试试‘皮厚’的熊怕不怕硫酸。你们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么严谨的思路啊。”吴又存的话一出,学生们发出阵阵笑声。这时,他突然话锋一转道:“正是这件事告诉我们,科学思维的前提一定是法治思维。”
用这类轻松诙谐的方式教学,是吴又存在课堂上常用的技巧。他的课件中,有几张“惯偷日记”的图片,小偷笔下“不能好吃懒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记录令课堂上笑声不断。吴又存此时还不忘调侃说:“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
案例背后,是吴又存对学生终生发展的思考。“学生要成才,首先要‘成人’。”他说,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既应该明确“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又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信念和价值,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对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有切身的感悟。
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吴又存 彭年 摄
带着学生一起
“仰望星空”
打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者一栏里就写着吴又存的名字。但每次备课时,吴又存还是要按照每个章节的内容,不断在网上搜索最新的、合适的案例加入教案中。他说:“教材是固定的,但身边事每天都是新的。要让学生课上听得进去,就要用最新的故事触动他们。”
教学之余,吴又存经常反思一个问题:很多人对思政课、思政教师的印象就是刻板、灌输、死记硬背,甚至不少老师自己都默认了这种教法。“思政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因此,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吴又存坚持用自己总结的“三个不能做”来警醒自己:不能做“贝多芬(背多分)”,不能做“赵先生(照本宣科)”,更不能做“吴先生(误人子弟)”。
在与其他老师交流时,吴又存经常说:“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就是要像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尽力让课堂素材真实、讲述情感真切,真正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在他看来,把课上活与“向课堂要分数”并不矛盾,鲜活的课堂让学生沉浸其中,反而能带来更好的成绩。“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也要带着学生们仰望星空。”吴又存引用一句歌词说,“一直以来,我最想问学生们的问题就是,‘有没有那么一节课,能让你忽然想起我’。”
【编辑:彭向东】
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吴又存 彭年 摄
从教26年来,吴又存潜心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从青少年身心特点出发,以情育情,以智启智,精心策划每一次课,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思想品格。他常说:“要让思政课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用一辈子时间上好课,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善用情景式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吴又存是全国优秀政治教师、省特级教师,他的思政课注重调动兴趣、紧贴现实、结合实践。尤其是每届新生的第一节思政课,他往往不讲课本知识,而是采用情景表演、小组讨论、案例解剖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思政课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打开兴趣之门。在课堂上,他经常通过吟诵诗词增强思政课的画面感,在课堂上点燃“诗情画意”。
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吴又存 彭年 摄
教学中,吴又存注重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因素,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在讲授“孝敬父母”时,他会用“母亲走街串巷卖冰棒、卖馒头供他上学”的真实经历切入,往往使学生们潸然泪下。
他将“时政演讲”等创新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课前5分钟轮流上台演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够进行辨别分析,同时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后,他经常布置“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类实践性作业,将孝心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行动中。
在循循善诱中
“立德树人”
今年3月底的一节课上,讲到法治部分时,吴又存提到了一个案例:一名大学生出于好奇心将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黑熊。他在回顾事件时说:“这孩子在实验室意外被硫酸灼伤,才想到去试试‘皮厚’的熊怕不怕硫酸。你们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么严谨的思路啊。”吴又存的话一出,学生们发出阵阵笑声。这时,他突然话锋一转道:“正是这件事告诉我们,科学思维的前提一定是法治思维。”
用这类轻松诙谐的方式教学,是吴又存在课堂上常用的技巧。他的课件中,有几张“惯偷日记”的图片,小偷笔下“不能好吃懒做”“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记录令课堂上笑声不断。吴又存此时还不忘调侃说:“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
案例背后,是吴又存对学生终生发展的思考。“学生要成才,首先要‘成人’。”他说,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既应该明确“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又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传递信念和价值,在循循善诱中让学生对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有切身的感悟。
武汉市解放中学教师吴又存 彭年 摄
带着学生一起
“仰望星空”
打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者一栏里就写着吴又存的名字。但每次备课时,吴又存还是要按照每个章节的内容,不断在网上搜索最新的、合适的案例加入教案中。他说:“教材是固定的,但身边事每天都是新的。要让学生课上听得进去,就要用最新的故事触动他们。”
教学之余,吴又存经常反思一个问题:很多人对思政课、思政教师的印象就是刻板、灌输、死记硬背,甚至不少老师自己都默认了这种教法。“思政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因此,在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吴又存坚持用自己总结的“三个不能做”来警醒自己:不能做“贝多芬(背多分)”,不能做“赵先生(照本宣科)”,更不能做“吴先生(误人子弟)”。
在与其他老师交流时,吴又存经常说:“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就是要像这样从日常生活入手,尽力让课堂素材真实、讲述情感真切,真正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在他看来,把课上活与“向课堂要分数”并不矛盾,鲜活的课堂让学生沉浸其中,反而能带来更好的成绩。“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也要带着学生们仰望星空。”吴又存引用一句歌词说,“一直以来,我最想问学生们的问题就是,‘有没有那么一节课,能让你忽然想起我’。”
【编辑:彭向东】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